如果沒有東盟國家的「暗中接應」,美國的外交突襲也隻會是強人所難、一廂情願。越南等國向美國拋出的橄欖枝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根深蒂固而且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對此中國的戰略估計可能准備不足;其次,通過加強經濟協作和區域整合來穩定與爭端國關係的做法雖有可取之處,但難以針對根本。經濟合作固然可以促進互惠互利,領土糾紛卻永遠是個零和游戲,兩者的內在邏輯截然不同,更何況相關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並不很高。在中國崛起的全球大格局下,中國在南海稍有動作就會被解讀為伺強凌弱,再加上有被中國長期「壓迫」的歷史記憶,當事國(尤其是越南)的當政者的強硬態度和民眾的反華情緒會相互托漲,進而壓縮與中國妥協的政治空間。
另一方面,當代國際關係正在轉型中,國際法、國際規範和國際輿論對國家行為的約束力越來越強的同時,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國家間政治依然屢見不鮮,因而外交和軍事手段都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單方面挑起武裝衝突必然會對國家聲譽造成莫大的傷害,更會直接促使周邊國家之間或與地區外國家結成或者強化軍事同盟,所以應當儘量避免。決策者們隻有多管齊下,綜合運用國際法、強權政治和外交談判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在南海地區的長遠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