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米不是「句號」,為衝擊7千米作準備
記者:這次5千米級海試意義何在?
金建才:去年「蛟龍號」潛入3759米深海後,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後第五個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國。
雖然前四國均已有可下潛6千甚至6千5百米的載人潛水器,但目前經常下潛的深度在5000米以內。如果這次海試成功,意味著我國載人深潛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蛟龍號」擁有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7千米。5千米級的成功將為明年7千米海試奠定基礎。7千米意味著潛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
記者:為何選擇遠離祖國的東北太平洋海域進行試驗?
金建才: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該海域深度在5千米至6千米之間,深度適合本次海試;二是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洋管理局2001年曾簽下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在7.5萬平方公里合同區域內,我國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
這次「蛟龍號」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勘探該礦區。在此進行海試和勘探工作,是履約行為。
記者:為何在7月起航?
金建才:根據多年海洋科考經驗,這個季節最適合海試。
海底世界並非五光十色,幾乎一片黑暗
記者:深海裡是一幅什麼圖景?
徐芑南:海底世界並非想像中那麼五光十色。對潛航員來講,海平面以下200米幾乎一片黑暗。他們靠聲納系統知道哪有魚洞、哪是坑、哪的障礙物需避開。
好在「蛟龍號」配有很強的照明系統和先進的攝像、拍照儀器,傳回的圖挺清晰。
記者:深海裡工作環境怎樣?
徐芑南:3名潛航員在一個直徑只有2.1米、封閉的載人艙裡,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需要超人的耐力和心理承受力。
記者:「蛟龍號」靠什麼獲取勘探樣本?
徐芑南:首先由導航系統實現自動定向、定高、定深、定位。然後用「蛟龍號」裝備的機械手進行採集樣本作業。這裡面有很多無人智能技術
「蛟龍號」有兩個機械手,可以伸縮,各有多個「關節」,相當於人的肩、肘、腕等。根據3千米級海試的結果,我們對機械手進行了改良,它現在更加靈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