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本身不過是一個符號。公開場合的點名與不點名,對責任官員的懲處力度有所不同,對其他官員的震懾效力也有差異。廣州、增城兩級政府紛紛表示要「正視」,可一個連官員名字都要以「某」相稱的問責通報,實在難讓人看到「正視」了什麼。相反,人們從中窺見的,是依然潛藏在一些領導幹部思想深處的「捂蓋子」意識,是一種「交待過去就行」的應付心態。
不久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與網民在線交流時,強調全省各級黨組織和政府要有「更強的接受批評和監督的承受力」。而在總結「新塘事件」教訓時,廣州市領導認為,與當前一些地區部門社會管理創新意識不強、解決複雜問題的辦法不多有很大關係。
「解決複雜問題的辦法」,有時候確實很複雜——比如流動人口的融合問題,可能會涉及當地產業轉型、基層組織力量甚至文化融入;但有時候,其實非常簡單——一句「群眾為什麼不可以罵娘」的「書記之問」,就能迅速獲得網民力挺;一個不再羞羞答答、以「某」相稱的官員點名批評,相信同樣有助於政府展現其努力與誠意,彌合干群之間的關係。
當然,讓「某」字消失,靠的絕非文字技巧,而是理念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