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聯手壓價 奶農生存空間被壓縮
「奶農殺牛和乳品企業壓低牛奶收購價有很大關係。」王偉民告訴記者。
據報道,2008年我省共有乳製品企業95家,日處理鮮奶9250噸。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按照國家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的要求進行清理整頓,有17家企業被責令關停,每天淘汰產能1050噸。2010年12月底,全省10個市區共有乳品企業78家,日處理鮮奶降到8200噸。今年初,我省整頓乳製品企業,再次關閉數十家企業。截至3月底,我省有41家乳企通過重新核查。
「企業少了很多,但奶源並沒有減少多少。這樣一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供過於求,於是一些企業開始聯手壓價。」王偉民說。
「養殖場產奶量不同,收購價也不同。產量大的價格相對高些,產量小的就低些。」黨玉傑給記者算了筆賬,去年收購價是每公斤3.6元,今年降到了3.3元,其中0.5元給奶站提成,到奶戶手裡就剩下2.8元,「如果飼養得好,一頭牛一年產奶6~7噸,擠奶收入接近2萬元,但刨除成本後,一頭牛一年也就2000多元的純利,就這還不算養牛戶的人工投入。真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多。」他說。
而陳會雲的養殖場交奶的價格也一樣,「我這個養殖場小區每天產奶3噸多,僅奶價降低,每天大概就損失1800塊錢左右。」他說,「現在企業對收奶的標準要求很高。奶要是不達標,企業要扣錢的。僅菌落總數這一項不達標,每個月就要扣四五千元。」
「奶農現在完全處於劣勢。」陳富禮也是感慨萬分,「養得好的還能有一點薄利,養得不好的就虧得多了。很多奶農得不償失,乾脆就不養了。」
賣牛肉比養牛多賺1000元奶農轉「養」為「殺」
一方面是企業壓低牛奶收購價,另一方面是養牛成本的不斷提高。兩頭擠壓,使得奶農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飼料是最大的成本,玉米去年八九毛錢一斤,現在漲到了一塊一。一頭牛一天的飼料大概40-50塊錢。」陳會雲告訴記者。
黨玉傑也掰著指頭算了筆賬:一袋飼料現在已經從84元漲到96元,一頭牛4天吃一袋,一年下來大概要80袋,養牛僅這筆投入大概就要比過去多1000元。「一頭牛一次性要儲存3000元左右的飼草,100多頭牛就要一次性花40萬元左右,一般人根本投資不起。」他說。如果飼養條件、技術過硬,一頭牛可以養5-8年,但現在很多人其實達不到這個條件。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附近一個奶站有幾個南方人養了15頭牛,但其中就有7頭因無法產奶被淘汰,僅剩下8頭牛,「這麼養下去不虧才怪呢。」
成本上漲,進一步壓縮了奶農的盈利空間。「買一頭牛犢大概三四千元,每天飼養成本按40元算,一年下來就是一萬四五,這兩項加起來,成本大概是一萬八九。」陳富禮告訴記者,「一頭牛平均一年能擠奶6噸左右,按到奶農手裡的收購價每公斤兩塊八計算,大概能收入2萬左右,減去成本,一頭牛每年也就能掙一兩千元。」「這還算是養得好的。」陳會雲說,如果養得不好,牛生病了不但要花錢,而且影響產奶量,這樣算下來,想不虧損都難。「越是虧損,奶農越不敢投入,牛有病了不給看,飼料不敢喂太好的,價格太高,越是這樣,產奶量就越低,虧損就越大。簡直成了惡性循環。」王偉民說。
越養越虧,於是很多奶農選擇了把奶牛當肉牛賣給屠宰場。「現在一頭成年牛市場售價大概是9000-10000元,擠一年奶,好的能純收入2000元。要是賣給屠宰場,如果一頭牛體重500公斤,按市場收購價每公斤25元計算,能賣12500元,能掙3000元左右。你說說,哪個划算?」陳會雲反問記者,「照這麼下去,誰還養奶牛?」「套牢了,這輩子的積蓄全砸進去了。」陳會雲哀歎一聲,「要不是因為這些固定資產投入了幾百萬,我早轉行不幹了。」
何貴學曾在一家國營養殖場工作過幾十年,對這個行業的現狀深有體會。「都說這是個好行業、朝陽產業,但只怕很多奶農都等不到黎明了。」他臉色凝重,一聲歎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