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博弈「限購令」 謹防執行中「注水」
記者調研發現,針對「限購令」,樓市博弈各方的「對策」層出不窮。
因為限購只針對住宅項目,不少開發商提出「轉住為商」對策。近年來,萬科、保利等房企紛紛加大商業項目比重。而以商業地產為主的萬達集團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幅近七成,預計今年將成為國內第二家銷售過千億元的房企。
有些開發商則採取「商住混搭」的開發方式,以繞開限購政策。記者在武漢市萬達公館、水岸國際等商業地產售樓部看到,這些樓盤推出的「SOHO房型」,商住兩用,投資者購買踴躍。
部分開發商還改走「高端路線」,天價豪宅項目不斷增多。像北京釣魚台7號院部分房產,今年單價人為翻倍,每平方米一度標價30萬元。
一些房產中介則違規「代辦」限購資格。在北京,沒有繳納個稅、社保至規定年限的外地人為「限購」對象,但一些中介表示可以代辦——「先找個公司開5年證明,只需1萬元手續費,再去稅務部門補交5年的個稅。社保證明也可如法炮製。」
除了開發商和中介,少數地方政府也「暗度陳倉」。
由於擔心住房成交量下降影響經濟增速,少數城市出現了變相放寬住房限購措施的苗頭。一位房地產專家透露,中部地區有的城市將限購範圍確定為「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商品住宅」,90平方米以上的不限購。華北地區有個城市在出台限購政策後,很快放開了戶籍限制。
「在經歷多年調控之後,房價走向其實並不取決於出台多少政策,而是多少政策真正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實。」經濟學家馬光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