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武漢領導撐治庸 問責多名幹部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7-29]    我要評論

效果待檢

問責官員是否一陣風?

湖北省社科院政法研究所所長凌新表示,武漢市這次治庸問責行動的最大特點是不耍花槍,不搞虛把式,而是動真格,拿官員「烏紗帽」開刀。相比以往問責只是隔靴搔癢,以「某某」遮醜、做表面文章的做法,這次「治庸風暴」可以說是「拳拳到肉」。「以前的問責說白了就是走過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一些清閒官、混日子的官也能穩坐釣魚台。」凌新表示,此次風暴無疑是對庸官的當頭一棒:幹不好你就下崗。

凌新分析,治庸風暴能否達到預定效果,關鍵在於兩點:第一,治庸行動會不會是運動式的「一陣風」?過了這陣風一切又照舊。第二,「治庸風暴」還缺乏必要的量化標準,將來需要由「定性」向「定量」的轉變。「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可以認定為不作為、慢作為,必須有明確界定,並向群眾公開。」

問責風暴會不會導致人人自危?凌新認為,讓官員接受監督、有危機感,本來就是官員履職的題中之意。現在官員不作為被問責了,大家覺得「不習慣」,恰恰說明之前對官員問責做得不夠。

凌新認為,以問責治水不力的官員為代表的「治庸風暴」對於提高整個武漢的行政效率都是一場及時雨。今年夏天,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出現嚴重水浸,而武漢是全國最早因為治水不力而向主管官員「發難」的。武漢的問責模式在全國範圍內都具有推廣價值。「就是要形成讓庸官『坐不住』、『坐不穩』的氛圍。」

這場如火如荼的「治庸風暴」能持續多久?

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武漢科技大學副校長顧傑認為,若要長效「治庸」,需要4個方面的制度支撐:第一,要有能者上、庸者下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官員「不願庸」;第二,要有開放式、全方位的監督機制,使官員「不敢庸」;第三,要有依法治庸的問責約束機制,使官員「不能庸」;第四,要有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使官員「不想庸」。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葉蓁
武漢治庸:一人違規全科室連坐      [2011-06-15]
武漢治庸50天問責幹部逾300人      [2011-05-31]
治庸風暴劍指慵懶官員烏紗帽      [2011-05-07]
各地多手段掀起「治庸風暴」      [2011-05-06]
多地治庸官懶政 隱性失職嚴重      [2011-04-18]
中國多個地方掀官員治庸風暴      [2011-04-17]
武漢市委書記談治庸:不怕得罪人      [2011-04-09]
羅援少將:中國航母不會低於3艘      [2011-07-29]
大運期間深圳16萬輛車自願申請「停駛」      [2011-07-29]
原佛山市委書記任廣東副省長      [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