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日前推出的捐贈信息發佈平台上,人們終於可「一窺」善款的來源和去向。然而許多人依然感到「不解渴」:為何個人捐款去向公開要設定數額「門檻」?歷年善款使用情況何時公開?使用效果究竟如何?這一系列問題引發的疑惑是:中國式慈善的透明之路為何這麼難?
弊端:信息披露缺失,損害慈善公信
記者採訪發現,與近年來快速擴大的捐贈規模相比,國內慈善事業信息公開的步伐明顯落後。
民政部數據顯示,2006年社會捐贈總額首次超過100億元,而2008年、2010年已兩度突破1000億元。
長期研究慈善問題的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盧漢龍說,公眾關注的慈善信息,諸如慈善機構負責人及團隊背景、項目資金使用情況、辦公行政成本比例等。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佈的《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完全不披露和僅少量披露此類信息的慈善組織比例高達75%。
記者3日登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網站,發現其信息發佈欄中統計數據部分,公佈了該機構2006年和2007年的統計分析報告,包括組織發展、籌資、救災救助等信息,但2006年之前以及2007年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未見公佈。
今年7月31日,中國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佈平台正式上線,首次公佈數十萬筆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這被認為是邁出了慈善信息公開的重要一步。此舉受到積極肯定的同時也引發一些爭議。
比如,個人捐款只有在10萬元以上才能查詢相應的援建項目和善款使用情況。一位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2000元的女士對記者說:「接受捐款不分多少,信息公開也不能『嫌貧愛富』。」
再有,此次平台選擇率先公佈玉樹地震捐款的情況,並將陸續發佈甘肅舟曲泥石流、雲南盈江地震、日本地震等捐贈信息及善款使用情況。有人提出,信息公開不能僅選擇熱點項目,多年來累計接受的巨額捐款、實施項目等都應具體「曬出」。此外,地方紅十字會的相關信息也應公開。
總之,中國紅十字會目前的信息公開狀況,與其悠久的歷史、接受捐贈的規模不相稱,難以滿足公眾之關切。對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平台推出體現了紅十字會加大信息公開的決心,但這是一個漸進過程,將「接受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有關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公眾對信息公開不滿意。「這應引起全社會的警醒。」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指出,信息透明是慈善組織的生命力,只有信息充分公開,才能維護公眾對慈善的信任與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