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珍惜「慈善風波」凝聚的共識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8-2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8月29日報道,由專家、媒體、業界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慈善大討論,凝聚起了諸多寶貴共識。

經過近來的種種風波,無論是慈善組織還是相關管理部門,都已經開始了一場與「挽回信任」的賽跑。

日前,民政部公開表示,公益慈善類組織將單獨由慈善司負責,開展獨立的行業監管。由民間公益組織發起成立的「基金會中心網」上,也有越來越多基金會加入了這個信息公開的平台。

如果說「慈善風波」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公眾的慈善熱情,那麼,這場由專家、媒體、業界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大討論,也凝聚起了關於慈善的諸多共識。

比如,透明公開是現代慈善的靈魂,慈善機構只有配備「玻璃口袋」才能讓公眾捐得放心;職業化、專業化保證善款能被高效使用,專業素養、職業道德,是問心無愧提取管理費的前提;破除雙重管理體制、放開公募權利,才能激發蘊藏於社會的慈善力量,形成更具活力的「慈善市場」。

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不意味一點問題都不出,而在於能夠正視和解決問題。從「怎麼看」走向「怎麼辦」,才能促成我國慈善行業的進步、慈善水平的提升。中國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佈平台」上線試運行,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為規範信息披露工作,《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面向公眾徵求意見。這些,可以說都是慈善風波推動形成的共識,在實踐中的一步步落地。

制度層面也同樣在進行著更深層次的探索。「壹基金」走出身份困境,轉型為公募基金會;民政部或將「鬆綁」公益組織,不需業務主管單位可直接登記註冊。這些透露出共同的信號:政府角色將從「嚴審批」轉向「嚴監管」,多元化將是未來的慈善格局。

當然,任何變革都有其歷史包袱和傳統邏輯的阻礙,不可能一步到位。這也是作為慈善主體的公眾應有的意識。

風波之後,公眾需要深化對慈善的理解。在看到慈善組織不足的同時也看到它們的重要作用,在接受它們工作的同時也認同必要的管理費用。更重要的是,要平復「慈善風波」激起的強烈情緒,與過去一樣積極投身慈善事業,不讓捐款減少,不讓血庫告急,不讓需要幫助的人在等待中失去希望。



12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斐
民政部建議從四方面推進慈善城市建設      [2011-08-27]
民政部:再窮追猛打郭美美會傷害慈善業      [2011-08-27]
民政部:捐贈款物撥付後一月內披露      [2011-08-27]
慈善組織將被單獨管 不含紅會      [2011-08-27]
回良玉:慈善公益組織深化改革      [2011-08-26]
台灣賣菜大媽捐千萬慈善款      [2011-08-22]
揭全球最大慈善基金的賺錢之道      [2011-08-22]
慈善總會被曝「額外捐款換發票」      [2011-08-17]
郎朗香港忙不停 接連參加慈善活動      [2011-08-08]
專家吁中國式慈善脫去行政外衣      [201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