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財新《中國改革》報道,中國經濟正在面臨一場深刻的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為適應這個大趨勢,中國銀行業需要進一步推行什麼樣的變革呢?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此高屋建瓴地指出,「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深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銀行體制改革千頭萬緒,所以抓住其頂層設計非常重要,惟此才能綱舉目張。銀行業改革的頂層設計在於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產權多元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同樣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內容。
銀行產權改革不能停,降低國家股占比,提高國有法人股、非國有法人股、機構投資者股和個人股占比,實現均衡的股權結構,從而鞏固10多年來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輝煌成果,才能邁向銀行業長治久榮之路。
同時,由銀行業有序撤出的國家資本,大幅注資於國家戰略性產業,使得中國戰略性產業獲得長期、穩定和低成本的資本供給,帶來戰略性產業的大發展,促使中國平穩、順利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有助於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銀行業產權改革:進展與距離
中國改革開放的頭兩個十年,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基本未動。1998年,全部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額5151.7億元,其中財政出資4845.5億元,國有獨資比率達到94%。
從2003年開始,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並上市,到2010年五大行全部實現上市。同期,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也進行了普遍的增資擴股乃至上市工作。到2010年底,中國上市銀行數量已由2002年的4家增加到16家。2010年底,全部銀行業股權結構中,國家股占比53.85%,國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國有股占比39.34%。
其中,五大行股權結構中,國家股占比68.19%,國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國有股占比30.45%;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股權結構中,國家股占比3.60%,國有法人股占比25.93%,非國有股權占比70.47%。這裡的國家股指財政部、中投(匯金)、社保基金、地方財政局持股,屬於完全的「國家資金」。
毋庸置疑,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10年,銀行業產權改革有了顯著進展。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業的產權改革仍然落後於國民經濟中其他行業。國家股在銀行業中占比53.85%,在五大行中占比則高達68.19%。國家股在製造業上市公司中占比僅為0.73%,在全部A股中占比僅為0.15%。
銀行產權改革還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具體表現在:
——大型銀行產權改革,2003年初始目標是國家達到51%的絕對控股就夠了,但現在國家的控股權仍多在65%以上,有的單一國家股東甚至逼近70%,靠近退市的底線。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工行股權結構中,匯金占比35.4%,財政部占比35.3%;農行股權結構中,匯金占比40.03%,財政部占比39.21%,全國社保占比3.43%;中行股權結構中,匯金占比67.55%;建行股權結構中,匯金占比57.09%。只有交行的股權結構較為合理,財政部占比僅為26.52%。
——城市商業銀行基本上為地方政府所主導,一線城市爭相通過培育戰略控制型的金融控股集團來主導當地金融資源整合,強化地方控股權。甚至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在國家化(地方政府控股)。
——民營銀行僅存民生銀行、平安銀行、深發展等極少數幾家,基本上沒有新的發展。村鎮銀行的大股東也基本上為不同層級的商業銀行。
——外資股權占比超過了民營股權。銀行業單一外資股權上限20%,若干銀行的外資股權占比已經達到19.99%。單一民營股權上限雖然目前沒有明確,但一般不能超過10%。
不可忽視的風險
銀行業國家持股過高的風險不可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雖然目前銀行業普遍盈利,但未來可能演變成國家的負擔。
四大銀行在1999年-2008年分兩次剝離不良資產32178億元,其所造成的損失幾近四大行20年的直接盈利,為此國家不得不注資8968億元,直到今天還作為負債掛在財政部的賬上。地方商業銀行由於也是國有獨資,地方財政沒有財力注資,主要通過劃撥國有土地置換了地方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令人驚奇的是,交通銀行以及另外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由於不是國家獨資,其不良資產完全由自身利潤消化,沒有動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一分錢。
2015年前後中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求會下降,銀行業盈利將進入平緩增長期。按照鐵道部的預測,到2015年春運買火車票就不困難了,表明屆時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完善了。
2007年底中國銀行業16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大約有8萬億元投向基礎設施,2萬億元投向電力,1.8萬億元投向石油。基礎設施融資需求減少,銀行資金的出口就會逐漸收窄。
直接融資已在大發展,北京、上海市的2010年直接融資甚至已超過了銀行融資。再加上利率市場化將會在2015年前後基本完成,利差顯著縮小。到「十二五」期末,銀行產業難有現在這般利潤豐厚,個別經營不善的銀行甚或又成為國家(財政)的負擔。
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以及土地出讓金用途固化(水利、教育等),使得地方財政也難以拿出足夠的土地來置換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
其二,財政難以滿足持續的銀行再融資需求。
銀行是高耗費資本行業,預計2010年-2015年國家要達到2009年底時對五大行的持股比例,至少需要3398億元資金注入。2010年,16家上市銀行中的14家完成再融資,募集資金超過3413億元。目前匯金只能通過發債來參加國有銀行定向增發,地方政府也是通過融資平台融資來注資城市商業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