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難以持續快於銀行資產的擴張速度這一客觀規律,迫使寫入了1993年《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並在1995年《商業銀行法》得到法律確認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獨資」不得不破除,今天這一規律仍在起作用。
隨著中國公共預算的民生支出占比越來越大,未來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都沒有足夠的財力持續地參與國有銀行再融資。
其三,銀行業機制改革難有終極進展。
目前,各行基本形成「三會一層」的治理結構:董事會和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高級管理層對董事會負責;通過設立獨立董事和各類專業委員會達成董事會內的制衡;通過設立各類管理委員會達成高級管理層內的制衡;通過定期報表披露信息實現市場監督。
但這些僅僅是初步,僅僅是「形似」。產權改革不到位,股權董事、獨立董事的功效就會受限,董事會結構就難以優化,公司治理機制建設就難以深入。諸如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科技管理以及營銷管理等一切現代銀行經營管理制度都建基於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其四,會加劇銀行業的業績競賽,降低銀行資產的安全邊界。
2007年-2010年,銀行業都是上市公司中最好的業績板塊。2005年-2009年14家上市銀行淨利潤五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9.43%,遠高於全部製造業上市公司復合增長率(18.43%)和A股復合增長率(20.93%)。2010年16家上市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33.5%,2011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3%。一些大型銀行上千億元利潤的巨大基數,動輒增長40%,震驚市場。
而當銀行業息差縮小後,要靠貸款的規模來增加銀行業績,「以量補價」,助推了2009年的貸款競賽。大型銀行之間需要業績競賽來證明各自的閃亮業績,某種程度上撬動了全部銀行業的業績競賽。
現在,中國經濟增速下降,正常貸款的利差收窄,銀行業為了維持過往的高利潤,只能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很多以前銀行不願意貸的項目和公司,現在也需要銀行之間競爭性營銷,使得銀行資產的安全邊界降低了。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下降和利率市場化之後,實體經濟對貸款需求減弱,利差收窄,日本銀行業為了維持過去30年的豐厚業績回報,便把大量貸款投向房地產等高風險領域,促成銀行業危機。
其實,資本市場對銀行業的業績高增長並不領情,銀行股雖然年年蟬聯業績增長冠軍,其股價漲幅卻落後於多數主流板塊,2006年-2009年的銀行板塊股價漲幅大約不到同期製造業、工業、能源、房地產業板塊股價漲幅的三分之一。2010年上證綜指全年跌幅是14.31%,而16家上市銀行平均股價跌幅達21.76%,屬於典型的「賺了業績賠了市值」。
為了制止銀行業之間的業績競賽,抑制放貸衝動,監管部門出台了嚴格存貸比管理和提高資本充足率、撥備率甚至高達2.5%的撥貸率等逆週期調控措施。這樣做有效果,同時也刺激了銀行業更大力度的吸收存款和更大力度的表外業務創新。
要讓銀行不再走片面追求規模的老路,而是集中主要戰略資源做精做細培育核心競爭力,產權多元化是基礎性工作。在風險上升的同時,國有絕對控股的基本好處則在消失。國有絕對控股的最大優勢是有國家信譽作擔保,銀行業可以保持低的資本充足率,但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最低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已經達到11.5%的國際高水準。
國有控股銀行業的債項評級會提高,發債成本低一些,但中國銀行業基本上不通過發債來融資。國有控股的另一大優勢,是便於國家宏觀調控,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國家絕對控股的銀行比非國家絕對控股的銀行更「聽話」。在競爭的驅使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收費往往低於國家控股的大銀行。
銀行產權改革如何走
目前銀行業運行良好,正是加快產權改革的好時機。
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曾對以花旗銀行為代表的美國銀行業注資數千億美元,花旗銀行的國有股持股比例一度高達80%(優先股計算在內),美國銀行曾高達66%(優先股計算在內)。2010年金融危機稍微平息,就開始出售銀行股權,到目前已經基本售完。
儘管花旗、美國銀行的股價還沒有充分的回升,從經濟上看美國財政部現階段出售銀行股權肯定是不合算的,難免有人說「賣早了」,但銀行私人產權是保證美國金融活力和競爭力的基礎。英國也在對危機中由政府接管的北巖銀行等重新進行私有化。
中國自2003年以來,匯金公司、財政系統以及國資委系統為銀行業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僅使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恢復健康,還與監管部門一起促使銀行業初步建立起良好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和現代銀行管理制度。當前仍處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年代,工、建、中、交四行股改後四年上繳的利潤總額就超過了當初國家對它們的注資。
同樣,國家投資者(財政)需要「見好就收」,不必留戀銀行業股權,及早有序降低持股比例。「十二五」規劃提出改革要進行頂層設計,銀行業改革的頂層設計就是繼續推進產權改革。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提高資本金要求、提高撥備覆蓋率、提高流動性比例要求,這些財務性的措施也重要,但其作用主要在於輔助宏觀調控,銀行產權多元化才是根本。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如何順利地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這就需要盡快地實現產業升級。按規劃,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GDP比例要達到8%,2020年達到15%,這需要巨大的資本投入。目前實現了善治的銀行業已有大量的社會資本願意介入,國家投資者(財政)正可以從銀行業有序撤退,大幅注資於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得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長期、穩定和低成本的資本供給,帶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
銀行產權改革的總思路是大幅降低國家股,同時大幅提升法人股,形成由財政(匯金)、法人(國有、民營、外資)、機構投資者(基金和PE)以及個人均衡型的持股結構。目前交行以及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股權結構就已呈現均衡化的狀態。財政部和中投公司以及地方財政加快釋放股權,央企、地方控股企業、機構投資者、民營資本以及境外資本公平競購吸納。以定向增發的方式私募股權,能夠減少對本已虛弱的股票指數的衝擊。2009年中移動參股浦發是一則好的案例。目前,上市銀行的PE不足9倍,投資價值凸現。國家釋放國有股權,會進一步壓低銀行股價格,從而增強銀行股對大額投資者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