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佈局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人事調整更讓外界聯想到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班子佈局。
在去年調整中的3位「60後」更發引人注意,以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胡春華為例,1983年胡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放棄到中央部委工作的機會前往西藏,從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幹部起步。在1997-1998年間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隨後再次入藏,官至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
公開報道顯示,胡春華在西藏工作期間,去了西藏7個地級市中的6個,75個縣市中的50多個。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脫縣,他也曾步行前往視察,一來一回走了15天。
觀察家分析,即將召開的第18屆黨代會上的人事變動將標誌著所謂的第五代國家最高領導集體的全面接班。而從全盤人事佈局上考量,除去高學歷和技術背景外,官員西部歷練的經歷則顯得尤為重要。從去年的胡春華到徐守盛等均有這一背景,只有通過艱苦、複雜環境的鍛煉,才能增強對國情的深入瞭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與應對複雜情況的能力,帶動地區更快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層內經歷了「技術型官員接班」的過程。從1982年到2002年,省級官員裡,技術型官員所佔的比例也迅速增長。從年齡層次來看,「40後」的技術性官員居多。伴隨著「50後」的登場,省級負責人中技術型官員有所減少,這說明技術型官員在中國政治領導層的主導時代將要結束。
此外,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的經濟動力源,金融和貿易方面的技能和經驗在領導層選拔標準上的價值日漸增長。受過西方教育的「海歸」數量在中國國家領導層中的增長,尤其是在某些重要領域如金融、貿易、科學技術、教育和外交政策等,更多關於這個鮮明的精英群體的深思熟慮的、基於事實的學術性研究將令國內外研究中國政治的學者受益。
另外,自去年啟動「雙向交流任職」以來,中央與地方的互動日趨密集,全國性的幹部交流也正在「提速」。
江西省省長吳新雄調任國家電監會主席;陳希由遼寧省委副書記調任中國科協,任黨組書記、副主席;原貴州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少農出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與此同時,中央高官也越來越多地加入地方大員序列中,如祝列克由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調任陝西省副省長。此外,鹿心社從甘肅省委副書記調任江西省委常委、副書記,提名省長候選人,而鹿心社此前也曾經在國土資源部任職。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旭濤認為,幹部調整歷年來是強調政商政學界之間互動,其目的是期望通過幹部交流,擴大幹部的視野。司局級幹部與地方的交流是從去年開始,這是中央改革的新的信號和新思路,京官下調不僅加深、加強了地方和中央上的互動,也能改變地方主政的一些思路,更多的從全國大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武斷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