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後冷戰時代隨著一九九一年蘇聯的解體而正式開始。二次大戰後﹐近五十年的美蘇為首﹐以意識形態為主的門爭基本上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紛亂﹐各種力量的重組﹐以及連年的戰爭。主要的例子就是東歐的普遍衰退與國家的分裂。捷克分裂為二﹐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的砍殺不斷。動亂帶來經濟的衰退﹐意識形態的消失造成理想的破滅﹐不知前進的方向在那裡?
由於蘇聯的衰落與解體﹐德國乘機統一起來了。美國在歐洲打的主意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向東擴大﹐進一步壓迫俄國勢力﹐真是「得理不讓人」。在中亞西亞﹐回教勢力亦大為抬頭﹐似有恢復回教世界的過去光榮的氣勢。在東亞﹐日本仍然在「美日安全條約」的陰影與保護下﹐秣馬勵兵﹐想東山再起﹐美國也就利用日本為馬前卒﹐繼續其在東亞的影響力﹐因此﹐絕不自東亞撤兵。中國大陸全力搞經濟建設﹐望能儘快增加國力﹔台灣在後冷戰的局勢下﹐搞民主﹐改憲法﹐變體制﹐與美日配合。走實質台獨的道路。
在後冷戰時代的巨大變局下﹐中國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已經衰退﹐固有文化尚未恢復﹐在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的號召下﹐中國人民很自然地全力「向錢看」,並傾向於信仰各種宗教﹐搞各種迷信及怪力亂神的花樣。在海外的許多中國知識份子﹐對萬世冷淡﹐只管「賺錢」。並極度虔誠地信基督教。正處於冷戰結束﹐面臨二十一世紀的新舊交替巨變的時代﹐中國能否安然渡過﹐並開創新的盛世﹖欲達此理想它還需要什麼條件﹖
一、後冷戰時代國際間鬥爭(或稱競爭)的精神動力--民族主義與文化的力量
後冷戰時代以美蘇兩超強為首的「兩極」世界結束後﹐二者控制的勢力範圍發生變化﹐並且鬆懈解體了。東歐掙脫俄國的控制而紛紛走向獨立﹐東歐因此方能與西德合而統一﹐西德也因此不再像過去由於蘇聯的壓力而屈服於美國。西歐的進一步統一化才得以實現。同樣﹐中亞西亞諸共和國擺脫俄國的控制﹐方促成回教國的進一步抬頭。中俄大軍對峙的局面消失後﹐中國才能更獨立地走自己建國的路線。主要的道理是﹕兩超強控制世界的局面因為其一消失而另一強也失去了著力點﹐受控制的國家或者直接脫離了俄國的控制﹐或者因失去了俄國的威脅﹐也不必依附於美國的勢力範圍。因此﹐新時代是基本上回到傳統的列強相爭﹐以民族主義與文化的力量為動力的時代﹐這是最自然的變化﹐也是最必然的結果。筆者在蘇聯解體後﹐曾為拙文「中華民國重開盛世的契機與所面臨的挑戰」(綱要寫於一九九一年﹐文載於一九九二年十月海峽評論)﹐即提出此論點﹐冷戰後這幾年的變化基本上就是這樣子的。
一種世界性的論點是﹕後冷戰時代是發展經濟的時代﹐是經濟力競爭的時代。這嚴格說來是分析上主體的誤用﹐並且並未言中要害。冷戰的「兩極」時代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當冷戰完結後﹐在未來的時代﹐什麼將取代意識形態﹖這是命題的主題。經濟決不能代替思想與信仰。一則﹐經濟在歷史上各個時代﹐都是社會發展﹐國際間門爭的重要力量-----物質力量﹐也就是門爭的資源﹐後冷戰時代並無例外。二則﹐經濟是沒有方向﹐沒有色彩的中性的東西﹐經濟力可服務於社會主義﹐也可為資本主義效勞﹐可用於教育或慈善事業﹐也可用於吃喝玩樂。故其不可能成為人民思想上的理想、信仰而為國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因此也就不可能成為新的大時代格局的人類的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必然只能產生於精神與思想的範疇之內。
二、什麼是傳統民族主義--可稱為小民族主義
傳統的「民族主義」一辭﹐源於近世歐洲的Nationalism,即一個民族(Nation)組成一個國家﹐即民族國家(Nation State)。這種以單一民族為主所組成的民族國家﹐產生於中古封建勢力與教會統治勢力長期以來既合作又門爭﹐結果二者均逐漸衰敗﹐而最自然的各個民族力量壯大﹐因此較大的帝國--像奧圖曼帝國﹐均不能存在﹐教會的全面影響力亦消失了﹐因此形成歐洲諸多主要為單一民族的國家--英法兩國為先﹐其次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後有意、德諸國。
傳統的民族主義有下列幾個特點與涵義﹕
甲、好戰的潛在性﹕
歐洲的民族主義是經由長期殘烈的戰爭所形成﹐所以在歷史上它是與「戰爭」相聯繫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英法「百年戰爭」。英法兩個民族經過百年戰火的洗禮﹐社會經濟都受到極大的破壞﹐人口稅減﹐十室九空﹐然後才形成穩定的英法兩個民族國家以及其固定疆域。因此民族主義在歷史上是由戰爭中產生﹐有極敏感的要由戰爭去保護的傾向。
乙、強烈又敏感的自衛性與擴張性﹕
由於民族國家是長期的戰爭中形成﹐因此民族國家間任何衡突都具有極敏感的自衛性。為了自衛﹐就需要強大﹐強大就會自大﹐自大就會尋求擴張﹐擴張也可說成為了自衛。因此肩踵相接的民族國家間最容易發生戰爭。一次大戰的歐陸戰爭﹐以及最殘烈的二次大戰﹐都是民族國家間的戰爭。因此之故﹐民族主義有著極負面的影響力﹐在二次大戰後的人類心目中有了不良的印象。
丙、難以融合性﹕
民族間主要的不同點﹐並因此造成不同民族的就是語言與宗教﹐另外還有血統與風俗習慣。除黃、白、黑人種的差別外﹐血統的因素並不明顯﹐但為人所十分在意﹐風俗習慣的不同﹐卻十分明顯。這些劃分民族的因素﹐都是或為先天而無法改變﹐或為自幼形成而難以改變﹐都是自我肯定的心理自尊所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民族間是極難以融合的。我們也可以據此瞭解為什麼在羅馬帝國崩潰後﹐蠻人橫行歐洲﹐千年多混亂、戰爭﹐並在基督教之影響下﹐最後卻形成民族國家﹐而產生民族主義的原因。
丁、融合才能產生民族﹕
前段談到劃分民族的幾個因素﹐血統、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是極難以融合的。但是這些民族的因素又如何形成的﹖它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們是經過更長時期逐漸融合而形成的。因此長時期的融合造成民族﹐武力卻難以強迫加以融合。武力可以毀滅民族﹐卻只能造成國家。近世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建立。英國民族為主的殖民者在北美洲用武力將原住民印地安人幾乎屠殺殆盡而建立美國﹐印地安人在先進武器的威脅下﹐並未產生民族的融合﹐他們選擇了寧願民族消失而不受屈辱的尊嚴﹐是人類歷史上最悲殘壯烈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實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