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什麼是大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
前面談到民族的因素是長期自然融合形成的﹐一經形成﹐卻難以用武力加以融合。現在再舉些例子﹕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世仇。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回教﹐二者水火不容﹐英國殖民主義離去後﹐二者就分了家﹐並長期門爭﹐時有戰爭。印度境內有回教徒﹐倍受壓迫。前幾年印回衝突﹐印度教徒竟將一座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回教寺院夷為平地﹐筆者為之詢問在美多年的印度教人﹐其仍忿忿不平答以﹕該地區五百多年前本屬印度教人所有云云。
猶太人與巴基斯坦人之相仇殺。現以色列地區實為二者之老家﹐惟有和平相處﹐方是了局﹐其理甚淺明。但二戰後五十年來﹐二者之仇殺與相互不容未有間斷﹐不知伊于胡底。
冷戰後巴爾幹半島之塞爾維亞人與波西尼亞人相互殘殺﹐死亡已達數十萬人﹐將已有高度物質建設之地區破壞﹐也在所不惜。
英國與北愛爾蘭之鬥爭。北愛爾蘭信天主教﹐英國人信英國國教(廣義言均屬基督教﹐均言必稱耶穌)﹐北愛爾蘭欲獨立﹐英國壓迫之。這個例子尤其有特殊意義。英國曾為「日不落」殖民大帝國兩百年有餘﹐連英倫三島本部之小小北愛爾蘭不能融合﹐如今尚在相互仇殺之中。英倫建設甚為先進富裕﹐北愛爾蘭卻十分貧窮﹐基督之愛心何在﹖
從前面舉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隱隱感到傳統的、狹窄的小民族主義缺少一個重要因素﹐使得民族之間難以融合﹐或和平相處﹐使得民族主義容易造成民族國家間的戰爭﹐使得多民族國家的民族間容易產生衝突--這個因素就是文化的包容性。
什麼是文化民族主義的要素﹖這個核心問題該包涵三個方面:甲、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根源於該文化哲學思想的包容性。歐洲文化中主要的思想來源就是基督教。基督教講究「博愛」﹐但強調「上帝至尊」及唯我獨尊的「一神論」﹐因此有極強的排他性。你必須信仰我﹐我是牧師﹐你成為羊群﹐然後才有「博愛」。基督教為了擴張其「牧羊」領域﹐因此歷來講究組織﹐有極強擴張性及紀律性。筆者以為這就是為什麼歐洲歷史中戰爭最多﹐殘殺最烈﹐尤其宗教戰爭不斷的思想根源--基督教思想中之缺乏包容性。
世界上最有包容性的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國文化。孔子是人本主義的哲學家﹐不是宗教家﹐筆者認為﹐孔子甚至是反對宗教的哲學家。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對弟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極不願談神鬼及來生等問題。儒家講王道﹐嚮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這都是對思想政治與社會制度的追求﹐因此中國幾千年來可說沒有宗教戰爭﹐沒有假借對「神」的不同解釋而造成政權分裂或內戰。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亡三千年均不能同化﹐道理至為簡單。世界各地文化均缺少包容性﹐對猶太人及猶太教加以壓迫﹐猶太人自然地只能自我團結﹐同樣以排他的文化求自存。結果只能是﹕或是自存﹐或是被消滅﹐絕無融合之事。然而猶太人唯有在中國被同化了﹐道理同樣簡單﹐因為中國文化能包容而不壓迫猶太人﹐猶太人也不必排他以求自存了。
乙、文化的哲學性與倫理性﹐並具有突出的理性精神及中庸精神。
一個民族的文化﹐或多個民族混合的共同文化的主要基礎是哲學及倫理的﹐而不是偏激的宗教的﹐則該文化較易成為理性的﹐以及合於中庸之道的。文化的根源來自哲學思想﹐並影響一個民族的政治及社會行為﹐以及其思想、心態。哲學可以簡單定義為「講道理的學問」(馮友蘭語)﹐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為「講道理﹐也就是追求真理的學問」﹐因此可以肯定﹐以哲學為主流的文化必然是圍繞著真理的文化﹐雖然說必定是真理﹐但總不會太偏狹﹐太排他﹐這就必然使文化具有較多的理性精神。
文化中如果突出「倫理」﹐則這個文化將對人際關係有較實際而穩定的影響。如果一個文化不以哲學為主﹐而以宗教教條為主﹐卻突出倫理的規定﹐則這個倫理必定是其宗教的「執行規章」而已﹔如果一個文化的基礎以哲學為主﹐但沒有突出的倫理方面的內容﹐則該文化可以流於過多的倫理而少務實的社會意義﹐換言之﹐該文化較不易造成社會的穩定﹐哲學難以「落實」到社會。
進一步言之﹐重視哲學與倫理的文化﹐則較易具有理性及中庸的精神。在世界事務及國際政治的範圍﹐則是維持和平的力量。
丙、這文化應是廣大地域與長遠歷史所孕育的。
換言之﹐這文化應具廣博性與深厚性。這個文化的條件具有兩層意義。其一、這文化由廣大地域與長遠歷史所孕育﹐因此基本上具「驗證性」。這絕不表示這文化處處都是好的﹐甚至有長遠留下來的極不合理的壞東西﹐然而文化的總體與基本精神應是合理可行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當然﹐對未來的社會﹐歷史的遺留需要經過理性的檢驗方能定其好壞。其二﹐如此孕育的文化﹐必具較大的生命力與涵蓋力﹐在未來的人類社會﹐在文化的較量中﹐必具有較其他文化更大的繼續發揚光大的可能性。
世界上的歐洲文化、印度文化、回教文化與中國文化中﹐那個文化最具有這三個文化的條件﹖歐洲文化的源頭希臘羅馬文化﹐尤其希臘文化﹐具有極高哲學性及理性精神﹐但後來千年的基督教的中古黑暗時代﹐教會既給歐洲保存了古代文化﹐又加入強烈的擴張、排他的一神論文化。文藝復與及產業革命後的歐洲文明﹐同時發展了理性與擴張排他的兩重性﹐民主政治及科學就是理性方面好的文化﹔但倫理方面主要是基督教﹐筆者以為有所不足。印度文化以印度教為基本﹐強調種性階級之不平等及輪迴觀念﹐嚮往於來生﹐現實社會之不合理及虛偽處卻比比皆是﹐筆者以為印度文化實難能成世界之文化之領導﹐其四千年歷史亦證明其文化是消極而缺少動力。回教文化近年有復興之勢﹐然而其整個社會倫理及哲學思想完全建立在嚴格的「可蘭經」教條上﹐作為回教世界團結的號召則可﹐作為文化的力量去影響別的文化則恐難行。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不斷的歷史﹐哲學思想是以儒家的「人本主義」及「王道」和「大同思想」為主﹐倫理上以「修、齊、治、平」為理想﹐具有很高的理性精神與實踐精神。產業革命後歐洲文明的「科學」與「民主」﹐中國近代經由艱苦努力﹐可以說已經會逐步趕上來了。中國文化長遠、廣大﹐具有包容性與人文主義的合理性﹐應該最可能是未來世界文化的主流。
中華民族應以中國文化的繼承人引為光榮﹐團結在中國文化之下﹐吸收其他文化的優良成份﹐去除固有文化中不良成份而開創更光輝的中國文化﹐並以之貢獻於未來的世界﹐以做為中國人之理想﹐此可稱為「中國的文化民族義」。
四、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
以過去歷史為基礎﹐著眼於未來二十一世紀廣大的世界舞台﹐和平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應該是團結中國人﹐重開中國盛世的重要理想與理論﹐並且進可貢獻於世界和平與世界文明的張本。中國有此﹐則可開創偉大的新的時代﹔中國如不能發揮於此﹐則可能喪失冷戰後的世界格局給中國帶來的契機。經濟建設是中國開創局面所必須的物質條件﹐但它不是可以團結中華民族﹐進而貢獻世界的精神力量。人類是需要精神力量與理論去開創新的時代。
中國文化民族主義應有下面四方面的基本內涵﹕
甲、儒家人本主義為主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王道精神。對各種宗教均有包涵性﹐有別於西方的霸道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一神獨尊」。
乙、社會主義的公平精神。中國固有文化即有極強的社會主義公平精神﹐周朝的「井田制」中﹐公私兼顧﹐中央公田為社會的共同責任將其耕好﹐收穫歸公。近代社會主義的風起雲湧﹐中國更當從中吸取經驗﹐與中國固有文化及政治制度相結合。中國成功﹐也足能以之貢獻於世界。
丙、民主政治的精神。中國固有文化中有人類古代思想中極了不起的民主精神。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政治政治度中有「相權」、「監察權」及「考試權」等權力平衡及公平選才的制度﹐為世界各國所無。然而近代西方的民主法制思想與精神則中國未來必應吸收﹐以補固有文化之不足。
丁、資本主義的精神。近年中國大力改革開放﹐採取許多資本主義發展生產方法﹐社會規章制度與人民思想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必應將資本主義之諸優點與經驗融於固有中國文化及合理的制度之中﹐中國建國的理論方能完備﹐這亦當是中國文化的民主主義的基本內涵之一。
以上甲、乙、丙、丁、四個方面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民族主義﹐它是王道的﹐以大同世界為理想的﹐以良好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為基礎與榜樣的﹐正義的與包容的﹐以此高尚文化為內涵的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