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金融時報報道,下一步的改革任務非常重,要克服阻力,提升動力,關鍵在於頂層設計,頂層推動,同時要鼓勵基層探索,基層創新,這樣改革才有希望。
如何評判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國際國內風險?如何突破重重阻力尋求改革新動力、推動經濟順利轉型?在近日由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與華安基金共同主辦的「2011中歐-華安銳智沙龍」上,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物價:「九龍治水」難解通脹之困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在分析當前通脹形勢時表示,儘管8月份CPI從上月6.5%的高點回落至6.2%,但這只是由於翹尾因素減弱造成的統計上的轉折點,從環比看依然在上升,因此三季度創了季度價格的高位。四季度同樣因為統計因素,雖然仍有所下降,但預期CPI將在5%以上,全年為5.5%,明年一季度也不會低於5%。
「儘管經濟增長率逐步下降,但今明兩年問題不大。因此,按照傳統政策尺度,難以看到宏觀政策往回調整的可能性。」他表示,由於成本上升,以及全球紙幣信用化導致大宗商品價格猛漲,已衝擊了長期物價均衡價。原來我國物價水平在1%~5%之間,以後可能是3%~6%,甚至是2%~7%。從政策上來看,目前單一方向調控特徵十分明顯,所謂「九龍治水」,各個政府部門「自掃門前雪」,儘管從微觀上都是有效的,但多個部門共同單方向治理通脹問題,由於政策的滯後性和共同聯合效應,很容易出現人們常說的經濟不是「大熱」就是「大冷」現象。
張平認為,當前通脹最大的問題來自於農產品。據估算,目前農產品成本裡土地成本大致佔到20%,人工成本佔到40%,還有物質成本大致占40%,其中物質成本中約80%與石油能源相關。這些因素每年會使物價提升2~2.4個百分點。此外,CPI中尚未考慮等值租金因素。因此,這些壓力都使得未來中長期物價基準限度應提到2%~7%之間作為浮動區間更為合理。此外,由於壟斷以及部門利益原因,導致價格「上得快、下得慢」,使得所謂價格黏性問題越來越大。
「從宏觀上看,一方面社會融資總量連年翻倍性往上漲,但另一方面由於期限錯配和利率雙軌制,導致市場上資金極度緊缺,未來現金流壓力將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地方作為中國經濟推動最活躍因素的投資能力迅速下降。」他認為,僅從貨幣總量的角度進行調整,而不進行價格體系的調整,將難以應對此次保增長與抑制通脹間的關係問題,因此必須加快進行更廣泛的價格體系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