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尚未公開的檔案,傅高義也參看了浩如煙海的中、英、日文資料。在採訪和閱讀文獻之外,傅高義甚至跑到鄧小平打過游擊的太行山區及其故鄉四川廣安、重慶和成都等地,親自體驗鄧小平當年的生活。
創作緣於2000年夏天,傅高義前往韓國濟州島度假。其間,他對隨同一起度假的朋友、《華盛頓郵報》資深外交記者奧柏多弗說,他現在已經從哈佛大學退休,想寫一本書,通過這本書讓美國人懂得亞洲。奧柏多弗曾在《華盛頓郵報》供職25年,在亞洲工作17年,他當時毫不猶豫地建議傅高義:「寫一本鄧小平傳記!」幾周後,傅高義接受了這一建議,並確定主題為鄧小平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他看來,過去30年亞洲的巨變就在中國,中國巨變的主角是鄧小平。
1973年5月,傅高義隨美國國家科學院代表團第一次來到中國,他與周恩來見了面,但沒有見到鄧小平。在之後的30年裡,傅高義也沒有獲得與鄧小平會面的機會。
傅高義曾以學者身份供職於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這些經驗使得他對這本書的寫作既有社會學學者的專精,又能超越學院的限制,而從政治經驗、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鄧小平的政治實踐。作為中國通,傅高義對鄧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觀的學術立場上出其外,讓讀者全面深入地把握鄧小平及其整個改革開放時代。
對於此書,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評價說:「鄧小平在經濟、政治及社會上對中國進行改革,其中一項偉大成就,就是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建立了外交關係。本書對此歷史事件有著極其精彩的描寫。」
對鄧一生持正面看法
這本書從不同的層次研究了變革與適應的問題,其核心是鄧小平個人面對一場複雜且危機重重的革命所做出的回應。他的核心事業圍繞著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實體的巨大變革——中國從一個混亂的農業社會轉變成今天的工業及製造業巨人。在本書中,傅高義出色的工作是讓鄧小平的視角變得可信,讓中國的迷局變得可解,讓那些小角色都栩栩如生。此書不僅是一部領袖傳記,它也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史和中國改革開放史,是一本涵蓋面極大的史書兼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