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神舟總師詳解天宮交會對接任務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航天飛機設計理念是要重複使用,應該是一個很經濟的運載工具,不僅把人送上去,還可以把衛星帶上去,替代運載火箭。但從工程上來說,這種想法還是很難實現。現在來看,美國通過100多次航天發射發現,投效比不像設想的那麼好。航天飛機回來之後,光是一萬多片防熱瓦都要撬下來換掉,重新貼過。這筆經費比研製一個一次性運載火箭還要貴。更為嚴重的是,航天飛機安全性很差,5架航天飛機損毀了2架,100多次發射失敗2次,犧牲了14名航天員。現在航天飛機退出了航天歷史舞台,美國以後要搞的也是大型飛船。

就我們自己而言,當年大部分人希望搞航天飛機。當時有五個方案,四個是大小不同的航天飛機方案,只有一個是飛船方案。但最後經過論證,還是決定從飛船起步。由於經過863計劃的準備,建造飛船已經有了一些技術儲備,並突破了一些技術關鍵。

記者:上馬載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屬於水到渠成?

戚發軔:我前面提到的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方針,這個方針來自於群眾智慧,也是當年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做出的重要決斷。

1957年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1958年我們也打算搞人造衛星,但實際上那時候連導彈都沒搞出來,更不用提運載火箭。所以當時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搞,我們不搞衛星,集中能力搞兩彈(導彈、原子彈)。直到1970年,我們打成功第一顆衛星,中間隔了12年。這個12年期間,我們把兩彈搞得很成功。載人航天工程從「714」變成「921」,等了21年,這中間我們的衛星事業發展得很好,才水到渠成地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上馬。

可以說中國的航天事業穩步發展前進,基本上沒有走彎路。是根據我們國家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載人飛船往返天地——順利完成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為後續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等建設積累了經驗

記者:作為神舟系列飛船的總設計師,有著怎樣的風險和壓力?

戚發軔:載人航天是個大工程,有七大系統,飛船系統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航天員、應用、火箭、發射場、測控和著陸場系統。相對而言,飛船技術難度可能是最高的。對我個人來講,確確實實有壓力。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要立項,需要找一個飛船的總設計師。當時我們雖然已有返回式衛星,但飛船還是要從無到有幹起來。找到我,我並不願意。一個原因是我那時候59歲,再過一年就退休了。感覺一輩子失敗不少,成功也不少,似乎不必去冒那個險。第二個原因是確實感覺風險太大。我也去過俄羅斯航天發射場,航天員上去,總設計師是要簽字的。我想到那麼一天,我敢簽那個字嗎?但是我們這一代的人一輩子從來沒有自己選擇過,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雖然自己不情願,最後還是服從需要,當了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之後又兼任了總指揮。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社會上流行個說法: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當時航天系統一些年青技術人員都「流失」了。搞飛船的隊伍是五六十歲的老同志,加上沒走的年輕人。幾個老頭加幾個小伙,這個隊伍能不能幹成這個任務,讓人心裡打鼓。而且我們以前基礎建設往往跟不上型號研製。搞飛船,需要大的真空模擬器、大的振動台、大的電容實驗室,這些試驗設備不僅在中國是最大的,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最後是袁家軍等一些年輕人,除了主要精力搞飛船外,頂住壓力很快建成了這些大型的地面空間設施。奮鬥7年,神舟一號飛船打成了,我們自己有了信心,領導也刮目相看。

記者: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的經驗,為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積累了什麼樣的經驗?

戚發軔:應該說,不僅僅是飛船系統本身的成功,而是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順利完成,為後續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等建設積累了經驗。

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就是要把航天員送上天,並安全回到預定的地方。經過7年的努力,1999年把神舟一號送上去,而且回到預定的地方,基本技術算是突破了,但是沒上人。上人是要絕對保證安全,所以通過四艘神舟無人飛船,不僅解決了關鍵技術,而且解決了可靠性和安全性問題。對我所在的飛船系統而言,積累了一定的數據和一定的經驗,建立了一套制度,培養了一支隊伍。我想載人航天工程的其他系統也是如此。

談到經驗,具體到飛船系統,就是建立了神舟文化:祖國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文化、「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的質量文化、同舟共濟的團隊文化。

交會對接——建立空間站主要突破四項關鍵技術,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將完成太空牽手任務

記者:中國空間站建設之前,需要解決哪些關鍵技術問題?

戚發軔: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是空間實驗室階段,是為第三步建立空間站做技術準備,其中主要突破四項關鍵技術。

第一項就是出艙技術,這個已經由神舟七號完成。還有三個技術就得通過空間實驗室完成,就是交會對接、補加技術和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四個技術關鍵中,交會對接規模最大,技術複雜,風險多,大家也都很關注。

這四個關鍵技術解決了,我們才能發射空間站,才能實現向空間站補充人員、物資,航天員才能出艙去維修保養。

當然,發射空間站要求有大的運載火箭,我們現在正在研製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到2014年左右能夠上天,能夠把20噸的空間站核心艙送上太空。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飛虎
權威專家詳解天宮一號四大任務      [2011-09-27]
中國女航天員有望入住天宮一號      [2011-09-27]
天宮一號運載火箭改進170餘項      [2011-09-27]
天宮一號體重約8.5噸 「高」出神舟一米多      [2011-09-27]
天宮一號比神七測發任務流程縮短20餘天      [2011-09-26]
天宮一號對付空間碎片:就是躲      [2011-09-26]
揭秘天宮一號發射前夕的航天城      [2011-09-26]
天宮一號擬定於29日21時16分發射      [2011-09-26]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完成全區演練      [2011-09-26]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全區聯合演練      [201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