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神舟總師詳解天宮交會對接任務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記者:天宮一號的任務就是參與交會對接?

戚發軔:空間交會對接要有兩個航天器:一個是目標飛行器,一個是跟蹤器。首次交會對接,天宮一號是目標飛行器,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就是跟蹤器。交會對接,也要完成四個過程。一是交會,要跟得上、對得准,只有跟上對準了,才有可能對接;二是對接,兩個航天器通過對接機構對上,連在一起並且完全密封;三是變成組合體在天上運行,需要實現由一個控制另外一個的技術;四是航天員能從飛船進到目標飛行器,再回到跟蹤器並返回地面。

記者:從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對載人航天而言,也是一種跨越?

戚發軔:在中國航天領域,載人航天三步走穩步前進,從載人飛船到空間實驗室的發展,也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一個決定性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飛船階段還是空間實驗室階段,都牽引了載人航天工程自身以及其他學科科學技術的發展。比如有了空間站才有了大運載火箭,假如以後載人到月球,大運載火箭還不夠,還要搞重型運載火箭。10噸不夠,20噸也不夠,得100噸,這就牽引了運載火箭的發展。而大運載火箭又牽引發動機、材料等技術的發展。

包括前面提到的載人與無人的區別。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人的智能,像保障交會對接順利進行的最後備用一招還是要靠人手動控制。有人進入太空就要可靠,就帶動了整個工程科技和航天產品在安全質量上的提升。

記者:空間站是載人航天必然的發展路徑嗎?

戚發軔: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都認為空間站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經之路。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搞的國際空間站,剛剛建成,就宣佈要延長壽命。因為空間站確實是為科學家們創造了科學實驗的獨特平台。

我覺得重點不在於要不要建空間站,而是在空間站建成後,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基礎前沿的科學項目,利用太空的優越條件有所突破,比如像丁肇中聯合各國科學家利用國際空間站研究暗物質。未來我們空間站建成,也需要尋找好的大的科學項目,為人類認識世界、獲得新的發現做貢獻。

航天事業未來——三種精神和人才團隊的新鮮血液

記者:您認為在發展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中,最寶貴的經驗是什麼?

戚發軔:三種精神是不能不說的,就是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核心是自力更生,在那個歷史條件下,我們感到中國搞高新技術,不能靠外國,也不能完全靠引進。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只有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發展。

兩彈一星的核心是愛國。那些大科學家如果不愛自己的國家,沒有愛國帶來的對事業的動力和信念,怎麼能衝破各種阻撓回到祖國,又怎麼能在國家各個歷史時期不計各種境遷堅守崗位、默默奉獻!

愛國不是抽像的。愛國就要愛事業,愛國不愛航天,那不是空的嗎?愛航天就要愛五院(戚發軔所在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愛五院就愛這個崗位。「愛」字很重要,愛國,愛事業,愛集體,愛崗位,有愛才有動力,有愛才有奉獻。「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我想源頭也在一個「愛」字。

有了愛,很多老科學家不僅自己做得很好,還很關心年輕人,在業務上無私傳授,毫無保留。神舟六號成功之後,我陪領導到錢學森先生家中匯報情況,錢老看我滿頭白髮,就問起了孫家棟(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永誌(首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你們三個誰大?他們都好嗎?」我們都是他的學生,我們都老了,他還關心我們。像錢老、任新民這些大科學家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記者:有人說,國外看中國航天覺得很「敬畏」,不是因為如今的成就,而是因為中國的這一批航天人既年輕又富有經驗,您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戚發軔:上世紀60年代美國發射阿波羅飛船時,當時美國航天局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大概是28歲,年輕有活力。去年的數據是42歲,他們自己也感覺到老化了。俄羅斯平均年齡比美國還大。

我們確實在平均年齡上佔點優勢。比如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系統團隊裡,平均年齡31歲,而且這些年輕人起碼經過了3到5年的工程實踐鍛煉,但是神舟八號和空間實驗室的總設計師、總指揮都是從1992年就開始和我一起幹,十幾年酸甜苦辣都嘗過,看似是年輕的總師,但經驗豐富。中國航天發展,靠的就是優秀的年輕人。而且目前這支年輕的隊伍,可以說是年輕又富有實踐經驗的隊伍。這對我們今後的航天事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記者:未來不斷將會有年輕血液補充到這支隊伍中,怎樣讓年輕人成長得又快又紮實?

戚發軔:第一是實踐,現在的年輕人都有較高的學歷,有較踏實的理論基礎,他們缺乏的是實踐鍛煉。自己要勇於實踐,組織上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這是最主要的。記得有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人員到中國來學習研製衛星,他們都是從西方國家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但都沒有接觸過衛星,只有到中國後才接觸到衛星。中國有這麼好的條件才能培養出這麼多的年輕的設計師。中國要不搞載人航天,我也不能成為飛船的總設計師。

第二是積累,就是要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干幾年,甚至是十幾年才能成才。要耐得住寂寞,因為在航天領域一項工程都要有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比如東方紅一號衛星1958年上馬,中間停頓,1965年再開始,1970年才發射成功。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1975年立項,1984年才發射成功,用了9年。神舟飛船1992年立項,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上天,用了7年;2003年,神舟五號才把航天員送上了天,用了11年。如果干了2年、3年就等不及了,就不可能有大工程的成功,個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全面的骨幹人才。

我祝願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祝青年人快速成長!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飛虎
權威專家詳解天宮一號四大任務      [2011-09-27]
中國女航天員有望入住天宮一號      [2011-09-27]
天宮一號運載火箭改進170餘項      [2011-09-27]
天宮一號體重約8.5噸 「高」出神舟一米多      [2011-09-27]
天宮一號比神七測發任務流程縮短20餘天      [2011-09-26]
天宮一號對付空間碎片:就是躲      [2011-09-26]
揭秘天宮一號發射前夕的航天城      [2011-09-26]
天宮一號擬定於29日21時16分發射      [2011-09-26]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完成全區演練      [2011-09-26]
天宮一號飛行任務全區聯合演練      [201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