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中國地溝油每年一半回流餐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27]    我要評論

格林公司的幾次轉型

在朋友眼中,柳立國頗有才氣,聰明過人,雖只有中專畢業,卻攻克了不少油脂生產的技術難關。

1997年,22歲的柳立國從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輕工機械專業畢業,進入山東平陰鋁廠當技術員。6年之後,柳辭職,成立了濟南市昌順油脂加工廠,幹起了油脂生意。因為沒有經驗,入行半年就虧了30多萬,他繼續從親友處借錢,一直堅持到2006年,欠債近200多萬。「虧得再多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在看守所裡的柳立國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2006年,生物柴油熱了起來。柳立國看準了這個項目,四處找技術,準備投產生物柴油。他先是花10萬元從中國科技大學購入設備和技術,效果不理想後,又找到全國生物柴油行業協作組專家委員寧守簡請教,最後通過與鄭州某研究所共同合作、反覆實驗後終於形成了自己的技術。

柳立國說,他主要是從北京收購地溝油做原料,工藝只有兩步反應,當時國內尚沒有生物柴油的標準,只要客戶認同就可以。「就是這個時候,我對地溝油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柳立國說。

那時柴油緊俏,不少加油站在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柳立國生意日隆,最高時一個月純利潤達二三十萬,到2007年時,他已幾乎把欠賬還清了。但好日子沒過多久,柴油價格下降,市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減少,「後來沒有了銷路,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不要,還能賣給誰呢?」

柳立國開始第二次轉型。2008年,他開始生產飼料油,從2008年初到2009年下半年,一共賣了不到兩千噸,每噸賺500元左右。柳立國介紹說,飼料油是深紅色的,與正常油區別很大,有的進了飼料廠,有的做了化工,也有做食用的。

2009年下半年,柳立國花200多萬租得一千三百平方米的廠房,添置了新設備,準備申請動物源性認證,大力發展飼料油。但畜牧局沒有通過他的申請,「錢都投進去了,怎麼辦?」就在這種情況下,柳立國打起了用地溝油作食用油的主意,「算是超範圍經營吧」。

為此,他註冊了新公司,名為博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萬。倚仗自己經營油脂生意人脈,柳立國很快打開了市場。

善於鑽研的柳立國將精煉地溝油分為三道工藝:水解;加入白土等脫色去雜;最後通過蒸降低酸價。但因地溝油都使用過,常含有無法去除的辛辣味,柳立國一直沒能攻克,為了保證「品質」,只好想了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再收購四川、湖南等地習慣吃辣地方的地溝油作原料。

2010年,柳立國買了15畝地,註冊了格林公司,繼續加工生產地溝油,日產能力30噸。柳立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一個月平均能賣四五百噸,最高時能賣七八百噸,每噸能賺500元左右。

而這些油也隨後流入市場。

銷售

地溝油產品銷往何處,是證據鏈上最重要的一環。據警方偵查,柳立國的經銷商、鄭州慶豐糧油市場宏大糧油商行的袁一有重大嫌疑。6月下旬,洪聚峰趕赴鄭州偵查取證。

袁一是做轉手貿易,以每噸8300元左右的價格從柳立國處進貨,再批發銷往鄭州周邊縣市以及三門峽等地。除了批發,地溝油還會裝入40斤的白色油壺桶零售。洪聚峰發現,居然有四星級酒店也會採購此種包裝規格的食用油。「正規油的價格都在9000元以上,袁一每銷售一噸都有可觀的利潤空間。」馮偉峰說。

洪聚峰發現,不同階段的地溝油,在行業內部有不同的叫法。在收購環節叫作「地溝油」,進入精煉階段稱為「毛油」,出廠時名為「紅油」,進入糧油終端市場則被冠以「米糠油」或便宜的「棉籽油」。

袁一向警方交代,米糠油是地溝油的代名詞,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已被批捕的袁一亦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市場上只要在這個價位的,基本都是這種油,除此之外,地溝油還廣泛用於食用油的勾兌。

有意思的是,袁一僱用的司機朱雪峰如今既是犯罪嫌疑人也是受害者。不明真相的朱雪峰每次都會將油罐中剩餘的地溝油裝瓶帶回家食用,雖然味道有些區別,但朱雪峰還是以為佔了便宜,「看新聞才知道這油是怎麼做出來的,難受得一天沒吃飯」。直到今年6月,朱雪峰才因味道實在不好,不再偷油回家了。

經過近兩個月的偵查,一條從掏撈、轉賣、生產到銷售地溝油的完整產業鏈條終於浮出水面。7月4日,浙江、山東警方集結60餘名警力,展開圍捕,當場抓獲柳立國等9名犯罪嫌疑人,查扣地溝油694噸。7月14日,浙江、河南警方在鄭州慶豐糧油市場等地抓獲銷售商袁一等5名犯罪嫌疑人,當場查獲箱裝假冒品牌食用地溝油100餘箱、油罐散裝食用地溝油30餘噸。

從柳立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警方找到了格林公司進出的賬目以及上下線信息,與偵查情況基本吻合。柳立國身上還有五家銀行的U盾、七張銀行卡,資金流轉基本都通過這幾張私人銀行卡完成。柳立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地溝油開不出發票,若全額納稅,數額巨大,而多個賬戶運作也是為了避稅。

通過訊問格林公司員工,警方獲知,公司內部管理非常嚴格,明確規定不能串崗,不能談論產品。所有對外信息,均由柳立國一個人掌握。一位員工告訴警方自己的悲慘經歷:因油罐中地溝油受熱發酵,當打開油蓋時,被噴濺了一身,其中還有一塊衛生巾。

據柳立國供述,他所生產的地溝油95%銷往河南某公司和濟南千門商貿公司,後者再出售給某知名製藥企業,用於藥品的細菌培養的營養劑。

「河南這個公司告訴我絕不會進入食用油市場,但我不可能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吧。」柳立國辯解稱,他的確承擔部分責任,但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流向了餐桌。

7月22日,寧海警方把十幾條線索提供給各地公安機關,其中涉及四川、貴州、江蘇、山東、河南、河北、遼寧,陝西八個省。

目前,柳立國、袁一等犯罪嫌疑人因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已正式批捕。

辦案人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此次辦案過程中,寧海警方共召開二十多次案情分析會,行程三萬多公里,其艱巨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辦案人員準備對格林地溝油進行查封時,卻遭到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圍堵。「如果這些油不及時處理,隨時有流入市場的風險。」一位辦案人員說。

如今,看守所裡的柳立國開始關注瘦肉精案的審判,他認為該案主犯的量刑或許可以作為參考,而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為了爭取立功,他檢舉了另外十幾家地溝油生產企業。「現在說什麼都沒用了,只希望別人引以為戒。」柳立國歎了口氣,「這不光是我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



上一頁123

      責任編輯:葉蓁
地溝油精煉3次指標好於食用油      [2011-09-25]
專家稱地溝油禁而不絕緣於暴利      [2011-09-24]
洛陽記者遇害 疑因報道地溝油      [2011-09-21]
豫記者亡疑因地溝油 記協譴責      [2011-09-20]
衛生部研究地溝油鑒別方法 已出指標體系      [2011-09-20]
港澳人士憂地溝油流進港澳市場      [2011-09-19]
衛生部已找到4類指標排查地溝油      [2011-09-19]
衛生部組織研究地溝油鑒別方法      [2011-09-19]
滇作坊用腐爛動物內臟煉地溝油      [2011-09-18]
地溝油曝光 監管互推諉引質疑      [201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