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工人日報報道,本周,地溝油的字眼無疑是最具衝擊力的標題,首當其衝佔據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和網站重要位置。
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近日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一起特大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搗毀6個制黑窩點,抓獲嫌疑人32名,同時查獲食用地溝油100噸。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一條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本周調查中,公眾普遍向記者表示,他們最關心的是能否完全摧毀這條黑色產業鏈,徹底根除地溝油。
有多少地溝油流向餐桌?
近幾年,不時有涉及地溝油的相關報道見諸報端。然而似乎從來沒有這次事件引發的反響和質疑強烈。表層原因或許在於首次以公安部牽頭,又是首次「全環節」破獲,而且首次真正摸清楚了一條「黑色產業鏈」。如此多的首次疊加足以讓公眾「震驚」。
記者調查發現,相對於已知的事實,那些未知的真相更令公眾擔憂和恐懼。
比如究竟有多少地溝油流入了正規食用油市場?公眾每天接觸地溝油的風險有多大?一位午飯和晚飯基本都是在街邊小吃店解決的工薪人士張先生表示,從公開的報道和官方表態來看,很難瞭解究竟地溝油的危害範圍有多大,「我現在每天吃飯都膽顫心驚的!」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每家餐館每天產生多少「廢油」很難量化,這些「廢油」究竟是讓正規公司收走了,還是直接賣給了不法商販,結果不得而知。即使那些賣給所謂的正規公司是否就用來合法化處理,更是無法判斷。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究竟有多少地溝油經過一系列地下「漂白」程序成為「正規的」食用油,最終又流向我們的餐桌呢,目前尚很難精準判斷。
據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稱,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吃過地溝油。按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至300萬噸。而國人一年動物和植物油消費總量約2250萬噸。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
治理難題緣何成沉痾?
一些公眾和專家質疑為什麼這次特大打擊地溝油行動中,最後只有公安部門出面。之前所有環節中為什麼都沒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在記者調查中,公眾對地溝油相關管理環節涉及的監管部門存在互相推諉的質疑不絕於耳。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對「地溝油」的監管實際涉及多個部門,包括衛生、質量監督、工商管理、環保、市政、城管、公安等。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地溝油在生產環節屬於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管理;進入餐館則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查處,因其有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權力;流通環節屬工商部門管轄;餐廚垃圾回收歸口市政部門。只有最後形成公共安全威脅才涉及公安部門。
然而在此次對地溝油偵破案件過程公開報道中,從初期掏撈、粗煉到「二傳手」倒賣和深加工,再到最後的批發和零售等一系列環節,幾乎沒有看到相關行政執法監管部門的身影。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言,地溝油犯罪這一本應涉及多個環節的多頭監管對象,反而實際成為監管的「盲區」。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檢測標準不明確也成為「眾矢之的」。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科學鑒定地溝油檢測技術規範,也沒有專門針對地溝油檢測標準。
不少專業人士和相關部門表示,目前我國對於地溝油與食用油的具體分類標準以及地溝油檢測標準尚未明確,這也為監管部門判斷是否存在地溝油客觀上帶來困難。
參與本次打擊地溝油行動的浙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凌秋來就曾公開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尚缺乏地溝油檢測標準,「用地溝油生產食用油究竟有什麼危害和有多大的危害,還很難做到精確的評估。」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主任路勇也表示,「現有國標無法用來測定油脂是否屬於地溝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