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記者從公安部獲悉,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毀了涉及14個省的「地溝油」犯罪網絡,搗毀生產銷售「黑工廠」「黑窩點」6個,抓獲柳某、袁某等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此案的偵破揭開了食用地溝油的神秘面紗———至此,一個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終於浮出水面。
原料:餐廚垃圾,又髒又臭
【破案經過】
2011年3月,浙江寧海警方在「大走訪」中接到群眾舉報,發現當地有人利用餐廚垃圾等煉製地溝油。3月28日至30日,寧海警方採取行動,先後抓獲專門收購、粗煉地溝油的黃某等六名犯罪嫌疑人。
掏撈地溝油本來是一種環保的「循環經濟」,可以用作生產生物柴油、肥皂等化工品的原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幾家生物柴油廠反映,近年來,地溝油價格飆升,從2000元每噸漲到5000元每噸,但是還是收不到。
「我收的地溝油後來賣給山東濟南的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他們說是要拿去做飼料油。」黃某說。
這家格林公司真的是拿去生產飼料油嗎?黃某透露的一個情況引起了警方的關注———格林公司的採購員在採購時要測「酸價」,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只有生產食用油才需要測「酸價」。警方據此判斷,格林公司有用地溝油生產食用油的重大嫌疑。案件上報後,公安部高度重視,立即掛牌督辦。
生產:分工嚴格,行動詭秘
根據警方調查的線索,今年4月至7月,警方對格林公司展開調查。7月4日,公安部統一指揮山東、浙江等地警方協同作戰,成功搗毀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用「地溝油」煉製食用油的「黑工廠」,查獲非法生產線兩條。
在寧海縣看守所裡,面對記者的提問,格林公司總經理柳某依然言辭閃爍「格林公司投資了約1000萬元。我們把從各地收購來的地溝油進行脫色、脫脂、脫酸、脫臭,準備生產生物柴油和脂肪酸。」柳說。
據浙江省公安廳治安總隊副總隊長丁仕輝介紹,警方在對格林公司偵查時發現,該公司廠區上空飄散著生物柴油廠所沒有的油香味,經常有大量的「白土」運進廠區———這種「白土」是食用油加工過程用於吸附異味的必用原料。
「當時我們在格林公司周圍通宵蹲點守候,發現這家工廠戒備森嚴,工作人員行動詭秘,往往在凌晨把原料油運進來,把成品油運出去。」全程參與偵破此案的寧海民警洪聚峰說,「廠區周圍安裝了鐵絲網和密集的閉路監控,採購、生產、銷售等不同環節的人分工嚴格,互不知曉,我們判斷裡面肯定有名堂。」
更令人生疑的是,該公司還採取了一些反偵查措施。6月2日早上,該公司一輛運貨車駛出廠門,洪聚峰開著一輛當地牌照的普通轎車尾隨跟蹤。但洪聚峰很快發現,還有一輛轎車跟在自己後面。緊接著,運貨車沒有直接上高速,而是繞城區兜了一個圈子。當他們發現洪聚峰駕駛的車輛也跟著兜圈子時,後面的轎車上前超車,並急速向洪聚峰駕駛的車輛靠過去,企圖通過製造交通事故來判斷洪聚峰的意圖。
「當時幸好我及時打輪,車子沒撞上,但那次跟蹤就沒法繼續了。」洪聚峰說,「後來柳某在接受審訊時交代,每次都會派一輛車跟著運貨車,把運貨車送到高速路口才返回,由此可見犯罪分子警惕性之高。」
銷售:牟取暴利,假冒名牌
根據格林公司成品油的流向,鄭州宏大糧油商行進入警方視野。7月14日,公安部指揮浙江、河南等地警方抓獲該商行負責人袁某等17名犯罪嫌疑人。在這起案件中,警方共查獲用「地溝油」煉製的食用油成品100余噸、已灌裝為假冒品牌食用油100余箱。
浙江省寧波市公安局副局長王偉標介紹,犯罪嫌疑人為避諱地溝油這一「不雅」稱謂,對深加工時的油稱為「毛油」,出廠後稱為「紅油」,銷售時稱為「米糠油」「棉籽油」;應付政府監管部門時,則稱為「飼料用油」。
為牟取暴利,鄭州宏大糧油商行經營戶袁某把這些來路不正、自己不敢食用的油,批發給鄭州郊縣的一些糧油店,或者經灌裝零售給周邊的賓館、飯店、工地食堂、夜排檔、油條攤。警方在搜查時還發現,部分地溝油還被貼上某著名食用油品牌商標。
8月10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中心對浙江公安機關送檢的油樣出具了檢測結論,指出格林公司用地溝油生產的食用油含有多環芳烴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其中有相當部分具有高致癌性。
「兩年不到的時間,上萬噸地溝油進入市場。根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格林公司還有其他銷售下線,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取證。」洪聚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