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地溝油曝光 監管互推諉引質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9-18]    我要評論

彌合監管「真空」是關鍵

調查發現,整個事件中,媒體和公眾對於相關各部門出現的監管「真空」爭議最大。

地溝油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對於如何根除地溝油,不同部門表態不同。上述公安部門積極作為並表態,更多相關部門並沒有正面回應。

記者特意致電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女士,希望獲得對地溝油事件官方回應,未獲明確答覆。

隨後記者致電北京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常紀文,他表示地溝油不屬於安全生產問題,不便回復。

「最好別採訪我們,這不是一個部門的事。」這是本周採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答覆。

公眾的擔憂不是沒有原因,相關部門的責任推諉導致地溝油處理「擱淺」並非沒有先例。

此前有地方政府曾借鑒國內外方案,設計了一整套完備的地溝油「循環經濟」利用方法,詳細介紹從餐飲業「源頭」抑制回收、企業投標集中處理、成品用於工業制皂的「良性循環圈」。

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都符合民意的構想卻最終「擱淺」,原因是因職能部門間權責劃分不清,找不到最合適的「牽頭主管部門」。

「地溝油企業和食品企業不同,屬工業企業,產品不用批檢。公安部門查處都頗費周折,靠我們行政機關日常監管,很難查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質監部門工作人員表示。

事實上,對於地溝油的整治和監管涉及到對餐廚垃圾從收集運輸到處理管理各環節。有專家表示,這其中除了借鑒國外,通過立法嚴懲不法商販之外,對有關監管部門執法不嚴進行嚴苛的問責機制很有必要。

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公安部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在全國部署開展嚴厲打擊「地溝油」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對此,社會學者郭簃表示,這需要各個環節和部門的真正配合與落實,標準和要求出台相對容易,部門的協調行動形成長效機制才是根本。權力過分集中固然是個問題,但是過分分散也容易導致互相推諉扯皮,如何避免最終形成監管「真空」才是關鍵。

【觀點】「源頭終結」定能徹底根除

地溝油本身固然需要高度重視,更應重視的是類似地溝油事件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比如監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標準缺失等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一問題無法或很難真正解決。關鍵要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對症下猛藥」。

無論地溝油還是「香精」包子,或是前一段時間出現的「染色饅頭」和「毒香蕉」,這背後的實質都是食品安全生產和監管的一系列環節出現了問題,所以才導致這些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場。需要深刻反思的是,為什麼這些問題食品往往是在即將進入流通環節甚至是已經進入流通環節時才被最終發現。

2009年6月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最高罰金為問題食品原價10倍,2010年9月出台的法規將死刑納入懲罰手段。國務院今年2月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為何如此嚴厲的懲處法律法規,仍然很難震懾黑心廠家?

顯然,相關環節監管不到位甚至失職是個突出問題。更有甚者,一些部門在執法過程中有意無意的「溫柔」,也造成一些黑心廠家的實際違法成本過低。因此,對於監管部門的嚴苛問責非常重要。

此外除了部門監管,社會相關階層的監督也很重要。比如,行業自律也很必要。地溝油事件以來,一些餐飲行業協會和單位主動聯合起來,發出「杜絕地溝油流入餐桌」倡議,並且承諾一旦發現協會內有餐飲單位使用地溝油,立即將之逐出,並請執法部門根據相關法律給予處罰。

媒體的輿論監督和消費者的自我維權也很關鍵。在目前這樣現實情況下,大眾傳媒的監督和消費者的主動維權、投訴建議對於發現食品問題,懲治「黑心」廠家都是至關重要。

從最近一周態勢來看,各地掀起了打擊地溝油的高潮。儘管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的態度和行動的堅決果斷,媒體的輿論監督和追蹤跟進等等。相信在全社會的合力下,定能徹底根除類似地溝油這樣的食品「毒瘤」。



上一頁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斐
洛陽記者遇害 疑因報道地溝油      [2011-09-21]
豫記者亡疑因地溝油 記協譴責      [2011-09-20]
衛生部研究地溝油鑒別方法 已出指標體系      [2011-09-20]
港澳人士憂地溝油流進港澳市場      [2011-09-19]
衛生部已找到4類指標排查地溝油      [2011-09-19]
衛生部組織研究地溝油鑒別方法      [2011-09-19]
滇作坊用腐爛動物內臟煉地溝油      [2011-09-18]
京初步建地溝油檢測指標體系      [2011-09-15]
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2011-09-14]
內地萬噸地溝油流向餐桌      [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