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十大歷史瞬間 凝結航母百年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0-02]    我要評論

F-18「大黃蜂」及後續的「超級大黃蜂」系列,有望成為最長壽的航母艦載機,F-18E至少還將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

「福萊斯特」號,美國第一艘斜甲板航母。

【文匯網訊】據廣州日報10月2日報道,美國是飛機的發源地,亦是當今世界上海軍特別是海軍航空力量最強大的頭號國家。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在北卡羅來納的丘陵地裡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控制的動力飛行。1910年11月14日, 尤金·伊萊從「伯明翰」號巡洋艦的前甲板成功地起飛,1911年1月又成功地在軍艦上著陸,揭示了海軍航空的前景。《美國海軍學院學報》特地發表紀念文章紀念,回顧百年歷史上對美國海軍航空最重要的十大瞬間。

1

美國海軍航空的「井岡山」

尤金·伊萊在軍艦上成功的起飛、著陸,在當時只被看成是冒險家的奇技淫巧。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鬥機在空中打得一團火熱,水上飛機和岸基飛機如火如荼,但美國海軍依然按兵不動。一直要到1921年,才迎來了美國海軍航空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時刻。

1921年,海軍軍官威廉·莫菲特受命組建美國海軍航空局,把先前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航空事宜集中管理,從戰術到技術一手創建了系統的海軍航空,包括主持改裝第一艘航母。莫菲特的海軍航空局是美國海軍航空的「井岡山」。莫菲特頂住了美國軍事航空的始祖比利·米切爾少將把所有空中力量集中到陸軍航空隊的壓力,組建了獨立的海軍航空兵,難怪被譽為「航空海軍將軍」。

莫菲特本人不是飛行員,但熱衷飛行。1922年,美國新法律規定,海軍航空局的人員至少70%必須具有飛行員或空中觀察員資格。莫菲特身先士卒,成為美國海軍第一個空中觀察員。1933年,莫菲特乘坐「阿克隆」號飛艇的時候,在新澤西海岸遇到暴風,失事喪生。

2

第一艘航母由運煤船改裝而成

直到1922年,水上飛機仍是唯一可以在海上起飛著陸的飛機。但它們的性能實在太糟糕,只能用於偵察和巡邏,為了試驗海軍航空的新出路,莫菲特的海軍航空局把運煤船「朱庇特」號改裝為試驗性的航母「蘭利」號。

早期航母基本上就是一艘平頂船。戰列艦的噸位夠大,但太珍貴,甲板上的零碎也太多,不可能用作這樣的試驗性改裝。「朱庇特」號的排水量幾乎20000噸,是美國海軍除了戰列艦之外最大的船之一,容易改裝成平頂的航母,不過改裝後排水量下降到13000噸。

除了直通全長的平甲板外,「蘭利」號還具有很多現代航母的特徵——網格式攔阻索後來演變成多道橫向的攔阻索,甲板下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的升降機成為航母的必需品。1922年,「蘭利」號改裝完畢,開始進行一系列試驗,包括飛機在停泊和航行狀態下的起飛、著陸,從此美國海軍進入了航空時代。

1936年,「蘭利」號再次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母艦,1942年2月27日在爪哇海域被日本海軍俯衝轟炸機重創,為避免落入日軍手中,棄艦後被美國海軍驅逐艦用魚雷擊沉。

3

俯衝轟炸:二戰反艦標準戰術

在一戰中,海軍航空兵使用水平投放的魚雷攻擊,精確度不高。一戰後期,英國皇家空軍證明了俯衝30度或更大角度投彈,可大大提高命中精度。美國海軍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試驗幾近垂直的俯衝轟炸。俯衝轟炸減少水平投彈彎曲彈道和側風的影響,速度快、目標小,不利於敵艦防空火力攔截,對甲板裝甲較薄的戰艦造成了最大的威脅。

由於美國海軍航空魚雷技術的失敗,俯衝轟炸在太平洋戰爭最關鍵的前期幾乎是唯一有效的攻擊敵艦手段。從1926年開始,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飛行員開始試驗從2500英尺(約760米)的空中45度俯衝的戰術,標準俯衝轟炸戰術在1928年建立。

到1941年,美國海軍開始裝備二戰中最出色的海軍俯衝轟炸機道格拉斯SBD「無畏」式,相貌不揚的SBD在珊瑚海、中途島、瓜島建立了不世功勳。即使在導彈時代的今天,SBD以70度大角度向敵艦冒死俯衝依然是美國海軍航空兵輝煌傳統的象徵。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斐
印計劃2015年前打造3艘航母      [2011-10-01]
伊朗鬥志旺盛要造航母 美不屑      [2011-09-30]
解放軍暗示航母艦隊尚無計劃      [2011-09-29]
印度下萬億訂單新建兩艘航母      [2011-09-28]
大國航母之路為何殊途同歸?      [2011-09-25]
韓媒稱中國海軍沒航母也勝印軍      [2011-09-21]
日本為何不屑與中國比航母      [2011-09-20]
韓媒:中國航母部署南海不明智      [2011-09-19]
未來50年大型航母仍是關鍵角色      [2011-09-18]
諸多大國為什麼選擇航母      [201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