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石化雙雄巨虧 地方無油可煉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據介紹,現在每年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與其煉能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北京13日消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兩大油企淨利潤超過1600億元,但煉油業務卻繼續出現巨額虧損,共虧損646.39億元。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個「怪現象」——在石化雙雄煉油巨虧的同時,許多地方煉油企業擔心的不是虧損,而是無油可煉。

如果煉油業務是「賠錢貨」,為何地方煉廠翹首以待?如果煉油業務是塊「肥肉」,為何石化雙雄又頻頻叫苦?

一邊巨虧600多億元

一邊近9000萬噸產能閒置

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中石化煉油板塊虧損231億元。

對於中石油、中石化來說,煉油虧損早已不是新聞。2007年,中石油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206.8億元、中石化煉油虧損104.52億元;2008年,兩者分別虧損829.7億元、615億元。2008年3月,中石化還據此獲得123億元財政補貼。

對於今年前三季度的虧損,中石油稱是「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力度加強影響」,中石化解釋說是「煉油廠到廠原油成本比較高」。

然而,有意思的是,國家發改委發佈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國內煉油行業累計虧損僅18.4億元——雖然統計時段和口徑有些差別,但兩個數據之間的巨大差異依然不免讓人吃驚。

是誰對沖了石化雙雄煉油業務的巨額虧損?顯然,只能是國內其他煉油企業——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產能約佔全行業的80%,此外還有60多家地方煉油企業,其中半數在山東。

「我們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無非是盈利多少的問題。」山東東營一家煉油廠負責人說,「我們煉的是品質差的燃料油,比煉原油成本高很多,還能不虧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為什麼會虧損,我也不大明白。」

這家煉油廠負責人說,地方煉廠最苦惱的事不是虧損,而是沒有穩定的油源;沒有油源就等於無米下鍋,沒法開工。

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統計,目前國內地方煉油廠約有1.3億噸煉油能力,但每年煉油只有約4000萬噸,近9000萬噸的產能被浪費。

「正常情況下,地方煉廠的平均開工率僅有30%∼40%,所以大量產能閒置浪費。」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執行會長、江蘇泰達藍燕石化集團總經理錢其連說。

東方油氣網數據顯示,今年8月底,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僅為35.3%;近幾個月以來國內柴油資源緊張,地方煉廠開工率有所提高,至11月初,山東煉廠開工率提高至45.7%。

石化雙雄掌控采貿煉售

地方煉廠夾縫中求生存

一邊是能生產但頻頻虧損,另一邊是不虧損但不能生產,國內煉油業「怪現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癥結?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石油業從上游的原油開採和進口,到中游的煉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銷售各個環節,石化雙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導權;在整個產業鏈中,民營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打個比方,地方煉廠的『咽喉』扼在壟斷巨頭的手裡——巨頭的手鬆開,地方煉廠可以吃飽;它們的手一緊,地方煉廠就要『鬧饑荒』。」韓曉平說。

民營企業不但難以獲得國內的油氣開採權,也沒有從國外進口原油的自主權。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馬莉介紹,加入WTO以後,商務部每年批准一定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量指標,今年是2910萬噸,僅佔原油進口量的約十分之一。「數量少不說,非國營原油進口得持有中石油、中石化的排產證明才能入關,而且都必須返銷給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煉廠,不能供地方煉廠使用。」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統一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僅179萬噸,與1.3億噸的煉能相比,這點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前地方煉廠最主要的油源是燃料油——燃料油是原油在煉廠加工過程中的一種渣油,可以提煉出一部分成品油,但是成本比原油提煉要高得多。

「用燃料油煉油的成本要比用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約1300元。2009年以後,國家把燃料油消費稅由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僅繳稅的部分,燃料油就比原油每噸要高800塊錢。」馬莉說。

而在下游的成品油批發零售環節,石化雙雄同樣主宰著市場。「目前全國共有加油站11萬多家,其中民營加油站約5萬家。」馬莉說,「雖然民營加油站數量占總數的46%,但民營加油站多在偏遠地方,大城市、主幹線的加油站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的,所以民營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量比例並不高。」

「玻璃門」依然沒能拆除

近80%地方煉廠面臨淘汰

國家發改委日前表示,正在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進行調查,這一消息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不少煉油產業人士也期望,國有煉油廠和民營煉油廠能形成公平、平等的競爭關係。

「石油行業集中度太高,已嚴重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多位地方煉廠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現在最期待的就是能落實國務院去年5月出台的『新三十六條』,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看待,為民間資本營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據一些地方煉廠人士介紹,雖然「新三十六條」要求創造公平競爭、平等准入的市場環境,不得單對民間資本設置附加條件,並明確提出「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但由於缺少實施細則和制約機制,擋在地方民營企業面前的「玻璃門」依然沒被拆除。

韓曉平建議,國家應該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開採原油,並調整石油進口政策,適當放開對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流向的限制,允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地方煉油企業使用非國營原油貿易進口配額。(編註:財大氣粗的石油巨頭眼下在海外頻頻出手。11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發佈消息,旗下全資子公司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與葡萄牙高浦能源公司(Galp)簽署股權認購協議,獲得高浦能源公司巴西公司及對應的荷蘭服務公司30%的股權。此次總資金注入約51.8億美元。)

現在,地方煉廠擔心的還不只是油源。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要求,限制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裝置,2013年將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而據息旺能源統計,國內大部分地方煉廠的總煉油能力在200萬噸/年以下,將近80%的地方煉廠面臨淘汰。

「部分地煉企業由於裝置及技術落後,不僅污染嚴重而且耗能較大,油品質量不能達到國標品質,因產品單一而抗風險能力較弱。」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坦言,「但有關部門應該給煉廠規定合適的技術、環保標準,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小煉廠都關掉——小廠不等於一定不好,有時候小有小的好處。」

姚達明認為,煉油化工一體化和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石化行業發展趨勢,建議國家推動國有煉油企業和民營煉油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上加強戰略合作。同時,地方政府應協助民營煉油企業集中資源、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形成「集團軍」優勢,同時建立和完善地煉成品油儲運銷售體系,使地方煉廠的成品油直接供應民營加油站,減少銷售和運輸成本。

      責任編輯:delia
中石化收購葡萄牙最大石油公司      [2011-11-12]
中石化環保柴油午夜起加價      [2011-10-23]
中石化答柴油荒:沒責任保民營      [2011-10-19]
中石化承認分公司少繳稅1182萬      [2011-10-13]
財政部公告中石化偷漏稅逾千萬      [2011-10-12]
中石化被曝花13萬印天價名片      [2011-10-09]
行業盈企業虧 兩油企移花接木      [2011-09-29]
中石化在四川盆地發現又一個大型海相氣田      [2011-09-17]
韓國政府施壓降油價 石化企業有苦不堪言      [2011-09-06]
2011中國企業500強發佈 中國石化居首      [201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