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國青年報2月3日報道,就在一些人跟著美國官員和學者大談「航母過時論」時,美國人卻以其一貫的特立獨行表達了自己對航母的真實態度。2011年8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宣佈,美國海軍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首艦「福特」號已完成50%的建造工作,並將於2013年下水,2015年部署。下一步,該級別航母將陸續建造11 艘。
最近的新聞也值得關注,2012年1月22日,「林肯」號航母穿越霍爾木茲海峽,與先期到達的「斯坦尼斯」號和「卡爾·文森」號會合。加上3月份趕赴該水域的「企業」號,美國海軍將以4艘航母的實力來落實國防部長帕內塔關於伊朗發展核武和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是美方「紅線」的強硬表態。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一些官員和學者拋出「航母過時論」,就像當年拋出「核武無用論」一樣,原本就沒打算影響美國,他們更想影響的恐怕是那些想發展核武、航母等戰略武器,而在前進道路上又受到來自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制約,尤其是美國制約的國家。
美國沒理「核武無用論」,成了擁核、用核和高舉核大棒的第一大國。同樣,美國也沒理「航母過時論」,一代又一代地持續發展航母,其中玄機,耐人尋味。但通過對其新一代航母首艦「福特」號航母技戰術關鍵詞的分析,也許可管中窺豹。
超大型
正在加緊建造的「福特」號艦體寬40.8米,飛行甲板長332.8米、寬78米,滿載吃水12.4米、排水量10萬噸,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
為什麼美國不再爭論「大與小」,而直接發展大型甚至超大型航母呢?
其實,美國早先也像其他國家一樣,一度陷入「大與小」的爭論,也建造過像「突擊者」號和「蘭利」號這樣的小型航母。
但美國總結經驗後認為,相對於中小型航母,大型航母的效費比和作戰效能更具優勢。美國海軍統計發現,建造一艘能夠搭載75架艦載機的大型航母,與建造一艘能夠搭載55架艦載機的中型航母相比,實際費用只高出8%,而實戰中的艦載機出動架次卻要高出1倍。
此外,中小型航母建造週期短、所需經費少,但噸位小、適航性差,艦載機數量少、防空和反潛作戰能力弱,空戰、反艦、對地攻擊能力更弱,根本滿足不了遠離岸基基地的作戰需求。所以,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逐步開始棄小求大。美國現役的11艘航母,全部是排水量8萬噸以上的大型航母。
當然,美國的棄小求大,有其全球獨霸戰略的強勁需求,也有自身超強經濟、科技實力做支撐。但作為國之重器,航母的大型化確實是維護大國、強國利益所必需的。試想,如果美國沒有如此海上「巨無霸」,其將如何兵部別國外海、如何圈占海外「核心利益」、如何推行全球霸權?有消息稱,美國的「空海一體戰」構想,就包括新一代「福特」號航母戰鬥群首先部署西太平洋。
核動力
一如「企業」級和「尼米茲」級,「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繼續選用了核動力。為什麼美國不再爭論「核與常」,直接發展核動力呢?美國的主要考慮是,核動力航母續航能力強,全壽命週期效費比要大大低於蒸汽輪機等常規動力。且核動力航母能夠提供足夠的電能,有利於實現全電力推進,滿足電磁、激光等高耗能新概念武器的用電需要。
「福特」號航母安裝了兩座A5W壓水堆。它在50年的全壽命週期內無需更換堆芯,相當於「福特」號具有了理論上的無限續航能力。它提供的強大動力,能使「福特」號的航速達到30節以上。13800伏的配電系統,提供了60兆瓦以上的電能,能夠滿足全電力推進、電磁彈射、電磁及激光武器的用電需求。
在這艘新航母上,僅4部電磁彈射器同時充電就需16兆瓦。它能在較大範圍內精確調控彈射推力,能穿插彈射幾噸到三四十噸的無人機、有人機,日均彈射160架次,峰值可達270架次,如此高能耗,傳統的蒸汽輪機根本無法保證。
多功能
「福特」號航母配備有電磁軌道炮、高能激光等新概念武器和F-35B、F/A-18E/F、E/A-18G、E-2D、MH-60R/S、X-47B等艦載機,是典型的以攻為主、攻防兼備、空海一體化航母。
為什麼美國不再爭論「攻與防」,直接發展多功能航母呢?其實,美國在發展航母上,始終在走與蘇聯截然不同的路子。
美國堅持空海軍聯合化、一體化,強調以空制海、以海助空、聯合制權、協同攻防。而蘇聯始終沒有擺脫空軍和海軍獨立發展的模式,雖然也強調空軍協同海軍反擊海上侵犯,但堅持的是以海制海、以空助海、協同攻防。
美國建造航母、選配武器,統籌的是對空、對海、對潛和對陸作戰的綜合需求,而蘇聯突出的是,岸基航空兵和艦載航空兵協同掩護潛艇突破反潛屏障的單方面需求。所以蘇聯海軍長期奉行「優先發展核潛艇,大力發展航空兵,相應發展水面艦艇」的裝備發展戰略。
比如,其1982年開工建造的「第比利斯」號(後被俄羅斯改為「庫茲涅佐夫」號)及其後續姊妹艦,雖屬本國的第三代航母,也達到了中型的5萬噸級,但基本作戰定位仍是獨立攻防、掩護潛艇。儘管航母本艦配備了眾多攻防武器,但與美國的大型航母戰鬥群相比,其綜合能力懸殊較大。加上美國強調空海聯合、空海一體,由空軍負責制空權並參與對海和對潛作戰,由航母戰鬥群負責區域防空和反潛、制海,相機實施對空、對陸作戰,實戰成效更是無法相比。
蘇聯深感彼此的差距,於1988年開工建造了裝有蒸汽彈射器、能起飛包括固定翼預警機在內各種艦載機的8萬噸級「烏裡揚諾夫斯克」核動力航母,以期通過固定翼預警機增強空軍和海軍力量的協同,進而提高航母編隊的綜合打擊能力。但蘇聯的解體、該艦的停建,終使這一期望成為泡影,也使美國的各型航母至今猶如「孤獨求敗」,難覓真正對手。
「福特」號航母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仍繼續堅持空海一體、由海到陸的多功能,說明美國一貫堅持「以絕對領先的技術震懾對手」的裝備發展思路沒有改變,「以絕對聯合的力量擊敗對手」的作戰指導思想沒有改變。
網絡化
如果說超大型、核動力、多功能是「福特」號繼承「企業」級和「尼米茲」級航母的傳統,那麼網絡化則是「福特」號應網絡中心戰要求進行的革命性創新。
「福特」號通過加裝信息柵格裝備以及海軍的「火力網」系統、主動化網絡引導與緊急事件處理系統、智能化虛擬引導員、數字化視頻地圖、高級任務計算機等先進設備,基本實現了平台在線、武器在線、彈藥在線和備附件在線,其網絡化水平和網絡中心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以艦載機為例,不具備網絡中心戰能力的艦載機,只是相對孤立的武器平台,其作戰效能只能是數量的疊加。而具備網絡中心戰能力的艦載機,如F-35B、 E/A-18G、E-2D、MH-60R/S、X-47B等,不僅具有獨立獲取信息和自主打擊目標的能力,而且還可在線接收來自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空軍以及空天、天基平台的各種信息和指令。
它作為物聯網中的一個節點,既服務於整個網絡,又被整個網絡服務。其掛載的攻擊武器,不僅可以接受本機的控制,還可以在線接受其他授權用戶的控制,打誰、由誰打,以及在什麼時間、地點、方向,用什麼武器打,都是基於雲計算的網絡統籌,其適時性、有效性並不是數量簡單疊加所能比擬的。
像X-47B這樣的艦載無人機,將在作戰中邊偵察、邊指揮、邊打擊、邊評估打擊效果,並在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以上信息。像MH-60R/S這樣的作戰支援飛機,將能夠在支援作戰的過程中,根據在線信息直接對時敏目標、高威脅目標實施適時打擊。
如電磁軌道炮、模塊式激光武器,將能夠根據在線目標指示,實施隨動攻擊。32兆焦電磁軌道炮,能以每秒2.5千米的初速發射炮彈,對340千米內的目標實施動能撞擊。多模塊激光器組合使用,可直接毀傷目標。
據美國海軍評估,一艘搭載75架艦載機的「尼米茲」級航母,在3天的作戰時間內,每天打擊的目標數是248個。而搭載同等數量艦載機的「福特」號航母,其打擊的目標數將達2000個以上。考慮其他武器的使用,其綜合作戰效能要高出「尼米茲」級3倍。
有威脅
當然,「福特」號航母也絕非鐵定的「孤獨求敗」。從航母與航母這種對稱作戰的角度看,它暫無對手。但從潛艇對航母、導彈對航母等非對稱作戰的角度看,它面臨的威脅並不小。
此前,有美國防務專家指出,原本指望再幫美國主導大洋半個世紀的「福特」號,將面臨超靜音潛艇設伏、變軌及分導式反艦彈道導彈打擊和超高聲速反艦導彈攻擊等多種挑戰。
尤其是已經投入使用的變軌及分導式反艦彈道導彈,對於攔截巡航導彈的反導系統來說,其飛行高度過高;對於攔截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來說,其飛行高度又太低。若多枚導彈同時發射,加上分導式彈頭的大範圍殺傷,「福特」號要一一化解,幾乎沒有可能。就此來說,「航母過時論」也有其合理之處。
試想,無論是最新的「福特」號,還是傳統的「庫茲涅佐夫」號,如果不能有效應對諸多威脅,航母不就是擺在那裡任人攻擊的一個「大靶標」嗎?
同樣,相對於新型的以攻為主、攻防兼備、空海一體化航母,傳統的小噸位、孤立性、近海式、防禦型航母,若不顧彼此「代差」,硬碰硬地對稱性對抗,無疑是拿長矛對步槍。所以,鑽入「航母過時論」的爭論中出不來,應該發展航母而不發展,那是中了別人的招兒!而不顧彼此「代差」,拿傳統航母與新型航母硬碰硬,那是中了自己的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