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韓國《亞洲經濟》報道,全球經濟危機導致韓國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兩極化現象愈演愈烈。
大企業可以利用經濟危機進行結構調整提高競爭力;而中小企業面對不公平交易的壓迫,效益每況愈下。
IBK經濟研究所8日稱,從外換危機爆發的1997年到2009年間,大企業生產規模擴大了2.9倍,而中小企業幾乎原地踏步,僅擴大1.04倍。
貸款利息除以營業利潤所得的利息補償比率1998年時大企業為0.6,中小企業為0.9,債務償還能力不相上下。
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2009年,大企業的利息補償比率大幅上漲至5.6,中小企業上漲至2.6,幅度明顯低於大企業。
營業利潤不抵利息,利息補償比率小於1的大企業2009年比重為29.3%,小企業則高達43.2%。
中小企業經營指標中,代表收益性的銷售額營業利益率,中小企業從2008年的5.1%上升到2010年的5.55%,大企業在同一時期從6.58%上升到7.83%,高於中小企業1.25%。
金融危機中,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財務結構穩定性指標即負債率均有所改善,但差距進一步擴大。
中小企業的負債率從2008年的155.57%下降到2010年的145.09%,大企業從111.46%下降到86.32%。
在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小企業依然無法擺脫負債高於資金的困境,負債率差距從44.11%拉大到58.77%。這主要是由於中小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不足和不公平的交易結構造成的。
政府的高匯率政策對於以出口為重心的大企業是利好消息,但卻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負擔。
IBK經濟研究所對互為合作關係的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營業利益率分析結果顯示,大企業由於匯率上漲,市場佔有率從2008年7.40%增加到2009年的10.38%,合作中小企業卻從4.27%下跌至4.19%。
由於中小企業僱員佔整體僱員的88%,中小企業效益的惡化必將加劇社會的兩極化現象。韓國開發研究院指出,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危機爆發時期和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差距拉大的時期基本一致。
IBK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分析指出,遭遇危機時,大企業可以把負擔轉嫁給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施加壓力,中小企業在這種不公平交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兩極化現象只能愈演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