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26日,被譽為「中日交流民間大使」的加籐嘉一到訪貴州大學,並舉辦了為題「從零開始的在華十年奮鬥」的講座。會後他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在這十年裡,面對中國的崛起,日本人既自卑又自傲。
加籐嘉一1984年出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從「零」開始在北京學習生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2010年獲得碩士學位。2005年開始受邀為《南方週末》 《環球時報》等國內外媒體撰寫時事評論,常做客央視《新聞1+1》 《環球視線》;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 《一虎一席談》等節目。如今他已然成為中日交流的民間大使,以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同聲傳譯、談判人等身份促進中日民間交流。
記:加籐嘉一先生你好,今天早上你在貴大做了一個關於你在中國奮鬥的十年的講座,你能不能跟我們談一下在這十年裡,在你眼中中國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加籐:第一是同質化。城市的建設、大學的建設都是同質化的,大家想的事情都是一樣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主流的價值觀被強化,比如「成功」。所以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儘管中國的多樣性是存在的,但是大家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嚴重同質化的。這兩者在中國導致了中國這十年同質化的傾向。
記:那在你眼中中國國民的心態和十年前相比有什麼變化?
加籐:大家越來越「拜金主義」,比如說買房。買房是正確的,但是大家買房是為了結婚,這是一種實用主義、投資主義、功利主義;還有一個是犬儒主義。這些主義不斷的加深嚴重,使得大家一方面強調個性,但是另一方面又沒有辦法個性化,大家都往一個方向去想,從眾跟風的風氣很嚴重。還有就是中國人太忙,忙一些意義不大的事情。比如大學生忙著找工作、找房子、找對象,這個就是年輕人的「三找主義」,這個現象很嚴重。問題不在於「三找」本身,但是大家在行使這種權利的時候他們的動機都是一樣的,大家的行動都受主流價值觀的思想所支配了。大家越來越願意得到一種急功近利的東西,很喜歡炫耀。
記:在這十年裡面中日兩國人民都經歷了許多:民間對立的情緒不斷地激化,島嶼主權爭端,中國汶川地震,日本福島地震,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一系列事件當中,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呢?
加籐:我覺得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態度首先是接受的。我們在接受中國在崛起,我們在接受中國在趕超我們。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中國即使在GDP總量上面超越了我們,但是人均的GDP、社保、社會福利等等方面還是不如我們。所以一方面是自傲,一方面又很自卑。日本人看中國人都是抱著這種雙重的截然不同的心態,但是我覺得日本人對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發展還是接受的。我覺得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共同語言共同利益是前所未有的,要首先認識到這點。可能現在很多朋友沒有看到,不知道這一現狀,所以我經常說:注重認識,回歸常識,重塑共識。
記:作為中日民間交流的活躍人士,你認為現在中日民間交流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加籐: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我認為今天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對等的交流。你看現在日本對華的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官方開發援助),它的最大的有償部分早在2007年就已經結束了,但是日本依然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看中國:我們該向中國提供什麼,這本身是一個不對等的關係。當我們走過40年以後,我們兩國現在不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兩國實力、綜合國力是前所未有地靠近,在這個時候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心態決定成敗。我一直說兩國人民需要「戰略耐心」。我覺得現在中國和日本需要眾多共同的項目,共同的認識,我認為這點很重要。不能為了「友好」而「友好」,我們必須把「友好」的精神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所以我們必須得共同地做事情、需要對等的交流。過去的「我高你低」,「我好你壞」,「我是給的,你是拿的」這種簡單的二元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不是常說「四十而不惑」嗎?我們最需要的是對等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交流才是現在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