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國際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專家批誤判國情的歷史教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4-17]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北京日報報道,認識國情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關中國社會性質和對國情的認識,在學術思想界曾發生過一場持續數年的大辯論,經過八九十年後,至今還聽到歷史的迴響,甚至時而還有對當時結論提出的質疑之聲。由此可見,把握國情何其複雜,何其繁複乃爾!在世界範圍內,認識並把握好國情也是個錯綜複雜甚至糾結的問題。這是有過歷史先例和教訓的,比如俄國。

上世紀初俄國對國情的誤判

俄國人在上世紀初就對自己的國情在認識上出了問題。俄國當時究竟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按照工業產值在世界上的份額,俄國當時號稱是僅遜於美、德、英、法之後的世界第五資本主義大國。20世紀初,俄國的石油開採量居世界第一,機車和車廂產量僅次於美國,生鐵和鋼產量居世界第四,煤炭開採量居世界第六。由此看,俄國工業在世界上的排位的確在前列。所以,許多俄國人長期以此為據,認為俄國當時是「中等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果真可以這麼認為嗎?

如果把當時俄國的各項發展指標放在1.6億人口中和228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域上來衡量,恐怕就要大大打上折扣了。按人均計算,1913年俄國的電力僅為11千瓦時,而美國是它的20倍以上,它的煤人均為美、英的1/33,生鐵為美國的1/2.5,棉織品(坯布)為英國的1/13,等等。俄國的農業更落後。1914年俄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6%,農業占國民收入的53.6%,人均生產糧食26普特(每普特合我國36市斤),而當時美國人均為48普特,加拿大為73普特。

由此可見,俄國當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它的總體發展水平不僅趕不上日本、意大利,甚至連當時西歐的不少小國家都不如。但在蘇聯時期,許多學者都錯估了俄國上世紀初的國情。所謂「中等發展水平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說,甚至成了蘇聯官方的意識形態。這種說法,至今還為我國個別學者所繼承。

列寧在十月革命前,總體上對俄國發展水平估計偏高;革命後才校正並準確認識了國情,而據此制定的「新經濟政策」才卓有成效

對俄國國情認識之不易,甚至像列寧這樣睿智、偉大的人物,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年輕的列寧剛登上政壇不久,於1894年春夏,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中談及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估計,他在文中寫道:「在俄國,不僅在工廠,而且在最偏僻的鄉村,到處都有有產者和無產者的鬥爭,而且這種鬥爭到處都是在商品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鬥爭。」這些話意味著,似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俄國已佔據了統治地位。而經過13年之後,1907年11-12月,他在《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一文中,則得出結論認為,「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是在俄國比較發達的歐俄部分仍佔據著「統治地位」。在這裡,列寧顯然校正、補充了他在1894年關於資本主義在俄國占統治地位的看法。

到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在1917年9月寫成的《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一文中又說:俄國的資本主義成了壟斷資本主義,「戰爭異常地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過程」,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從這一級就上升到叫做社會主義的那一級,沒有任何中間級」。與對俄國認識的這一論斷相聯繫,加之於十月革命後國內戰爭的需要,就採取「軍事共產主義」,實行「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而這一政策在遭到廣大農民的激烈反抗,「農民暴動可以說成為普遍現象」、甚至發生喀琅施塔得兵變的情況下,才改行「新經濟政策」,採用「迂迴的方法」向社會主義過渡。而到這時,僅僅到這時,經過革命的挫折以及領導建設的實踐,列寧才進一步認識到俄國的落後。

1921年,他在《論糧食稅》一文中大有感慨地說:「看一下俄羅斯聯邦的地圖吧。在沃洛格達以北、頓河畔羅斯托夫及薩拉托夫東南、奧倫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一望無際的空曠地帶,可以容納幾十個文明大國。然而主宰這一片片空曠地帶的卻是宗法制度、半野蠻狀態和十足的野蠻狀態。那麼在俄國所有其餘的窮鄉僻壤又是怎樣的呢?鄉村同鐵路,即同那連結文明、連結資本主義、連結大工業、連結大城市的物質脈絡往往相隔幾十俄裡,而只有羊腸小道可通,確切些說,是無路可通。到處都是這樣。這些地方不也是到處都是宗法制度、奧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蠻狀態佔優勢嗎?」接著又說:「試問能不能由這種在俄國佔優勢的狀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呢?」直到這時,可以說列寧才真正準確地把握了俄國的國情,刻骨銘心地認清了俄國的落後,所以,他據此所制定的「新經濟政策」才卓有成效,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世紀50年代後,面對取得的重大成就,俄國人再次誤判國情,造成一系列無數錯誤的鏈條,最終使俄羅斯至今還屬於一個「新興國家」

但斯大林對列寧這一思想的認識並未入腦,重又依據表面的幾個經濟數據,回到俄國屬於「資本主義中等發展大國」的認識上來,因此,實行「新經濟政策」不久,在20年代末就取消了這一政策,發起了「向資本主義的全面進攻」。

不僅如此,俄國人在上世紀50年代以後對蘇聯當時的國情,再次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由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後經濟的快速恢復,蘇聯國力的迅速增強,國民收入在上世紀50年代超過德、英、法,躍居歐洲之首,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加上蘇聯1957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1960年世界第一個載人飛船升空,同時還創造了其他幾個世界第一,這使蘇聯在60-70年代成為世界上的科技大國、軍事超級大國。面對這樣一些情況,應該怎樣認識蘇聯的基本國情呢?赫魯曉夫接過斯大林「建設共產主義」的口號,提出20年後,即到1980年達到「共產主義」。勃列日涅夫變了個說法,蘇聯 「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國家」。於是,蘇聯在70年代四處出擊,採取戰略攻勢,世界四大洋無處沒有它游弋的軍艦,世界五大洲無處沒有它插手的地盤,欲與美國一爭高下;同時,實行革命輸出,大手筆援助亞非拉國家,消耗了大量外匯和巨大資源。

實際上,蘇聯真正的國力,實在的發展水平和科技實力,特別是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又怎麼樣呢?不僅同美國有很大差距,就是同一系列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也都有相當差距。蘇聯的實力主要是軍事上的;而在廣泛的民用工業、民用科技方面,蘇聯同這些國家相比,還是相當落後的。同時也應看到,蘇聯的發展主要是在歐俄部分,廣大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北部沿北冰洋地區,都還落後得很;就是包括中亞、外高加索一帶,也不是發展得很理想。更重要的是,蘇聯的發展方式很粗放,資源投入很大,效率很低;科技革命落後於西方,就是已有的科技成果也得不到很好的應用。這使蘇聯的經濟發展很脆弱;加上政治方面的因循守舊、僵化停滯,也造成其政治意識形態的異常脆弱性。這樣,就使蘇聯這艘巨大的航船經不起重大風浪的搖曳和震盪,一經改革的考驗,就槳斷船裂,沉沒大海。

歷史證明,俄國人兩度對自己國情的認識都是錯誤的:上世紀初俄國既不是「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60-70年代蘇聯也不是「發達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對國情認識上的誤判,造成了一系列無數錯誤的鏈條,大大有害於蘇聯和俄羅斯的發展,最終使俄羅斯至今還屬於一個「新興國家」,或者說是「發展中國家」,主要靠出售資源——石油和天然氣維繫國計民生。

誤判國情的歷史教訓值得吸取

歷史的教訓值得吸取。首先,準確認識一個國家的國情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應當僅僅從單方面的幾個指標去看。其次,趕超型現代化道路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和尖銳矛盾,對此必須予以深刻認識,否則,就易誤判國情。第三,準確把握國情往往需要一個認識過程。

在蘇聯早期,列寧、布哈林等少數幾位領導人,對俄國是「落後的農民國家」這一國情是有深刻認識的,所以執行「新經濟政策」不遺餘力;而其他大多數領導人,包括總書記斯大林在內,卻對列寧關於俄國國情的全面論述沒有入腦,或者只抓住列寧在革命某一時期的言論,做了片面的理解,所以發生對「新經濟政策」的三心二意。到1929年,斯大林在黨內鬥爭中戰勝布哈林之後,就悍然改變方針路線,讓「新經濟政策」「見鬼去了」。蘇聯這一教訓是深刻的,如果對國情不予正確認識,就會把革命和建設引到斜路上去。(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Faye Cheung
梁振英人生軌跡:從清貧走來 揣家國情懷      [2012-04-11]
美國稱中國情報威脅甚於前蘇聯      [2012-03-29]
吳邦國:刑訴法修正案草案符合國情 已經基本成熟      [2012-03-09]
外國人在中國:評說中國情人節      [2012-02-13]
港媒:奧巴馬心焦 中國勿太當真      [2012-01-29]
奧巴馬國情咨文 對華表態強硬      [2012-01-28]
美回應奧巴馬國情咨文五提中國      [2012-01-27]
羅姆尼轟奧巴馬企分化民眾      [2012-01-26]
港媒:奧巴馬對華發難 不奇怪      [2012-01-26]
奧巴馬國情咨文五提中國 對華措辭趨於強硬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