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俄軍演實兵演習昨日進入第三天,中俄海上聯合編隊共進行了聯合護航行動、聯合解救、實際使用武器等三項課目的演練,「哈爾濱」艦實施了主炮射擊。 【文匯網訊】據東方早報4月27日報道,中俄軍演實兵演習昨日進入第三天,中俄海上聯合編隊共進行了聯合護航行動、聯合解救、實際使用武器等三項課目的演練,「哈爾濱」艦實施了主炮射擊。
在中國與菲律賓圍繞南海黃岩島海域的對峙持續發酵之際,一場有關中國軍力發展是否對東亞穩定構成威脅的激烈爭論也在如火如荼展開。
「大量證據顯示,中國的軍事擴張正在破壞地區穩定……中國的『行』遠比『言』更有說服力,如同大多數鄰國所採取的行動一樣,眼下這些國家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尋求應對解放軍的所謂『和平崛起』。」作為主張「中國威脅論」的一方,美國華盛頓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席安德魯·克里派恩維奇亮出了自己的結論。
與之針鋒相對的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提出,威脅是軍事力量和國家意圖共同作用的產物,中國並沒有威脅他國的意圖。「如果在該地區對中國的軍力發展存在任何擔憂的話,恰恰是美國的行動和威脅引起了連鎖反應,恰恰是美國應該為地區不穩定負主要責任。」
這場辯論預計將在今天最終公佈獲勝者。截至昨晚發稿時,沈丁立所持的反對立場以56%的支持率略佔上風。
誰攪渾了亞太這潭水?
這場由英國權威時政雜誌《經濟學人》網站組織的「中國軍力辯論」共持續10日,邀請了中美兩國兩位權威專家圍繞主題分別陳述及針鋒相對地展開辯論。網站專門開設了區域供全球讀者投票並表達觀點,辯論所引發的廣泛關注折射出眼下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國力增強——特別是軍事力量發展——與美國主導的地區乃至世界秩序未來關係走向的普遍疑問。
美國軍方智庫資深研究人員克里派恩維奇堅定認為,中國軍力發展的長期目標是要逐漸瓦解美國在過去20年時間里在東亞建立起來的穩定秩序。「解放軍日益增長的軍力旨在慢慢地,但無情地,使得地區軍事平衡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傾斜,直至其鄰國最終發現美國已經難以協助它們,如果中國採取行動對它們實施脅迫的話。」他寫道。
這一立論與奧巴馬政府自去年年末以來高調推出的「轉向亞太」戰略在邏輯上相互呼應,同時,這一論調也頻繁見諸美國高官針對亞太安全問題的發言中,為美國在亞太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拓展合理性。
「美國政府已經得出結論,(與中國保持經濟和外交)接觸政策必須與積極維繫地區穩定相平衡。這已經反映在了奧巴馬政府加強維持東亞軍事平衡的決定當中。」這位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並曾在陸軍服役過21年的資深軍事戰略研究人員進而將美國與地區夥伴的目標統一為一體,「美國的目標及其夥伴的目標很簡單:保存為所有國家提供安全和福祉的條件,而不是眼睜睜看著一種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僅僅有利於一國的國際新秩序的誕生。」
復旦大學國際戰略學者沈丁立反駁認為,中國軍力發展是其經濟增長的自然產物,並不具有針對和威脅他國的意圖。相反,他認為,美國不斷干涉台灣問題展現了其「某些錯誤的意圖」,且恰恰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損害中國大陸利益的行為引發了該地區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為了保護中國利益不受到(美國)進一步損害,解放軍需要一些先進武器系統,既是為了中國自身合法安全利益,也是為了地區穩定。」
這場辯論的組織方、《經濟學人》雜誌資深安全事務編輯馬修·西蒙茲則竭力持中間立場。「外界的擔憂並非僅僅限於中國正在獲取威懾美國介入未來潛在台海危機的能力,問題在於這種能力無需多時就可能被用來將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不僅排除出視線之外,甚至是排除到遙遠的太平洋深處,致使這些大船在該地區某些更廣泛的衝突發生之後,難以施加影響力。而這對於像日本、韓國、菲律賓及新加坡等一類向美國尋求最終安全保障的國家而言,是令人不安的。」他評價道。
但西蒙茲同時反對「杞人憂天」地談論中國是「無緣無故地挑戰」,「即便是出於較低的軍隊待遇和更廉價的國產武器,中國由此可能給軍力投入了更多的金錢,但這一花費仍然不足美國軍費開支的四分之一……即便是中國在鄰近地區使用力量的傾向較以往加大,特別是在涉及海上領土爭端和海底資源開發權問題時,但中國上一次在該地區動武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此外,中國採取異常好鬥的立場,損失同樣也會是巨大的。」
軍力發展外部壓力增大
這場網絡辯論中延伸出來的一大焦點、同時也是中國軍力發展所必須直面的一個現實難題是,如何面對和回應「鄰國的擔憂」。
「中國的軍力增長正在導致鄰國將資源從(投入刺激)經濟增長轉向投入抵消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能力。」克里派恩維奇抓住這一現實困境發難道,「恰恰是中國通過其行動正在挑起一場地區軍備競賽……難怪,這麼多中國的鄰國正在提升它們的防禦,並尋求美國增加在該地區的存在。」
近來,有關中國軍力增長引發地區軍備競賽的論調不斷湧現,但亞洲地區是否已經開始上演軍備競賽,各方仍無定論。全球知名安全智庫、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最近發佈的「2011年度全球軍費開支報告」直接回應稱,談論(亞洲)地區上演一場「軍備競賽」或許為時尚早,因為不論數據還是分析都反映出(該地區)在軍費開支和軍備採購上呈現出混合交錯的趨勢,中國遠非唯一的推動因素。
儘管如此,「除非中國想要挑起一場不符合任何人利益的地區性軍備競賽,否則中國有責任找到一些方法來緩解地區鄰國對其可能如何使用這些軍力的擔憂。」西蒙茲在開篇辭中提醒道。
沈丁立教授對此回應,中國當然能夠並且將要進一步加大促進東亞地區穩定的措施,包括加大透明度和闡釋其意圖;進一步熟悉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國際法和國際機制;改善對其意圖的傳播和溝通;更有耐性地捍衛自身合法利益,同時調解其他國家行為體的利益,即便中國自身並非利益攸關方。
對美憤怒超過對華擔憂?
西蒙茲在總結性評論中認為,克里派恩維奇有點過多強調中國正在發展遠程投射能力,而他聲稱中國軍費開支以犧牲社會福利項目為代價的說法欠缺理由。事實上,中國距離實現美國擁有的投射能力還有20到30年,而花費占GDP2%∼3%的軍力開支,顯示軍費預算並未不理智地失去平衡。
但西蒙茲贊成克里派恩維奇的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無論中國說什麼,它的鄰國無疑對一個越來越大的威脅感到緊張,而不得不以擴張軍力作為應對。
這位資深編輯指出,很多參與投票的網友贊同沈丁立,對美國的虛偽及其意圖的憤怒,比對中國的擔憂大得多。但西蒙茲同時提醒,即使贊成中國軍力發展對東亞穩定構成威脅,也不意味著「反華」。他認為,中國或許在自己並不情願的情況下對穩定構成了威脅,因為其力量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在該地區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連鎖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