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統計稱中國每天有千餘人猝死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5-05]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新聞1+1》2012年5月4日播出節目,中青年猝死:真的「猝不及防」?台本如下:

字幕提示:

2012年4月23日新聞深圳

片中解說:

從本月10日到20日,當地120共接到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4日新聞南寧

片中解說:

120急救中心統計,4月份25天裡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病例。

解說:

讓人心虛的猝然離開,讓人感歎的中青年身列其中,這究竟原因何在?

字幕提示:

2011年4月10日,25歲的審計員潘潔因急性腦膜炎不治身亡。

2011年11月14日,25歲的研發人員林海韜因心臟衰竭而亡。

2011年12月16日,23歲的方言因急性胃潰瘍導致失血性休克去世。

解說:

熬夜,加班,疲憊,失眠,甚至是英年早逝,他們為何「薪有餘而力不足」?

於娟:

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我希望大家不要轉的太快,因為這樣很容易像我這樣跌下來什麼都做不了。

字幕提示:

於娟,32歲,復旦大學教師,2011年4月19日因乳腺癌醫治無效去世。

解說:

當我們為未來而奮鬥,卻不該用損害健康來埋單。《新聞1+1》今日關注——中青年猝死:真的「猝不及防」?

主持人勞春燕: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但是今天有一位優秀運動員的離世是特別讓人扼腕歎息,他才26歲,是挪威的游泳健將,號稱是挪威游泳的第一人,名叫戴爾·奧恩。如果不是因為心臟驟停猝死,他本來應該出現在84天以後的倫敦奧運會的賽場上。其實戴爾·奧恩的離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例,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個月以來,在國際體壇上已經先後有六名優秀運動員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猝死。而我們再回到中國來說,在中國猝死的人群也在不斷地擴大,而中青年人當中猝死的比例在不斷地上升。

解說:

根據深圳市急救中心的統計,從本月10日到20日,11天的時間裡,120接報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

片中解說:

據調查,近段時間南寧市各大醫院急診部門每個月都至少接到一例猝死的案例,而據南寧市120急救中心統計,4月份25天裡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案例,和往年相比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片中解說:

記者瞭解到,今年1到4月份期間,共接診猝死病例80例,其中4月份截止到23日共計22例。

解說:

猝死,一個聽起來讓人有些恐懼的詞。而來自一些地方的消息卻在提醒公眾,他們也許離我們並不遠。而可能的上升趨勢也讓人疑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泰海東:

大家都能感覺到,前面幾天的天氣比較寒冷一些,那麼在昨天、前天又特別的熱,到今天又特別的涼,所以季節的溫度變化非常劇烈,那麼有些人就吃不消這個變化了,身體不能夠跟著它調節。

解說:

根據介紹,一般來說秋冬季節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像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等,這些病例也很容易發生猝死。而每年的春夏之交,由於氣溫的忽冷忽熱,有此類基礎疾病的患者需要引起注意,季節變換是原因之一,但是在猝死的案例之中他們的年齡格外引人關注。

深圳市急救中心院前科科長徐粼:

壓力大了以後,作息時間就不規律,就會透支,睡眠時間少,有了病以後硬扛。

解說:

在深圳,11天之內猝死的病例共16起。而這其中14人為男性,2人為女性。其中8人的年齡還不到40歲。年齡最小的只有22歲。也就是說,中青年佔了一半。這與老年人是猝死高危人群的印象相去甚遠。醫生介紹,這些病例中導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臟驟停,而這一特徵也出現在南寧的猝死案例之中。

南寧市公司職員:

太累了,可能會對工作有一定的影響。還有對身體損害也是非常大的。

南寧市公司職員1:

就是太辛苦了,或者是太勞累了。

解說:

根據統計,在南寧市的這28例猝死案例中80%都是男性,而年齡主要集中在了30-50歲之間。發生在南寧和深圳的案例是個案嗎?就在最近,當這樣兩組數據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我們也找到了另外兩份數據在說明著問題的趨勢和嚴重性。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多達55萬。也就是說,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而根據媒體報道,1998年北京是120轉運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80多名,但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上升為270多名。

勞春燕:

這一堆的數字,還有上面這幾個案例看了以後,真是讓人心頭一驚。在回答這個問號之前,我們還是先要來補上一堂急救常識的課。為什麼要來補上這堂課呢?因為專家告訴我們說,其實在猝死的人群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心源性的意外,比如說心臟驟停,比如說心肌梗塞等等,但是心臟出現了意外並不等於說就是沒得救了,事實上在意外發生的五分鐘之內那是搶救的黃金時間,被稱為是「黃金五分鐘」。但是往往120趕到現場一看,發現周圍的人都是乾等著,乾著急,無從下手,因為不會。所以現在就讓我們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一塊來補上這一堂課,來學上幾招救命的招數,其實也挺簡單的,看一看。

解說:

心肺復甦,首先要給病人一個好體位,去枕平臥,頭部抬高,幫助病人的呼吸道通暢。另外,病人要放在硬的一點地板和床上,保障按壓效果。

北大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韓曉寧:

我覺得盡快執行10到15秒也應該完成,如果你把一個病人拖來拖去用了3分鐘,我們這5分鐘就浪費了。

解說:

專家介紹,接下來有五個要點最為重要。第一是壓在什麼地方。第二是用什麼部位壓。第三是用什麼姿勢壓。第四是壓到什麼程度。最後,還有按壓頻率也很關鍵。

韓曉寧:

我們一般來說在胸骨下段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的地方,那怎麼找呢?最簡單的辦法,拿我們手指捋著病人的肋宮,拿兩個手指頭捏在這個地方,拿我們另外一個手的掌跟部貼在我們胸骨的正中線的位置,就是壓在了胸骨的下端。然後拿另外一個手把手指頭都拉起來,保證就這一個地方接觸。接觸完之後呢,我們要求我們的身體要垂直的,整個胳膊也是垂直的,就是我的肩、肘,還有底下的手它一是條直線的,保證按壓一下,兩下,三下,按壓的頻率要求每分鐘要到一百次。

解說:

專家表示,按壓時要盡量保持頻率一致,會很消耗體力,施救者一定要堅持,這樣保持4分鐘左右的時間,可能一部分病人就能恢復正常的心跳。

勞春燕:

急救不複雜,幾招能夠救命,關鍵還是得學,得普及,得培訓。

回來說我們剛才的問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中青年人會猝死呢?按理說中青年這是生命力最最旺盛的時候,是體格最最強壯的時候,為什麼卻會英年早逝呢,而且還不是一個個例,接下來一起看我們的故事。

解說:

燃一支蠟燭寄托哀思,最近一個月,在潘潔名為「潘小迷糊」的微博上,每天仍有網友前來悼念這位漂亮可愛的姑娘。一年前的4月12日,一則普華永道美女碩士過勞死的帖子曾引發無數關注,僅一晚上就有近萬人轉發。帖子中提到,25歲的潘潔在2011年4月10日晚上,因急性腦膜炎不治身亡。各個都說:「別幹了,白細胞一千八是神馬概念。」這是潘潔去世前幾天在微博上留下的兩條信息。而翻看她生命最後幾個月的微博,「又加班了,我要睡覺。」成為了經常提及的內容。雖然潘潔的病亡和勞碌之間並不能證明有直接聯繫,但是同事眼中這個幹活很拼的女孩,網友眼中那份注定辛勞的工作,都讓人們自然的開始討論起白領的健康。簡單搜索就會發現,「年輕白領早逝」似乎已成為一種並不鮮見的情況。

字幕提示:

2006年5月28日,年僅25歲的華為員工胡新宇因病毒性腦炎被診斷死亡。

2011年11月14日,年僅25歲的百度技術研究人員林海韜因心臟衰竭而亡。

2011年12月16日,年僅23歲的大唐移動員工方言因急性胃潰瘍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

解說:

知識就是力量,奮鬥永無止境,但當身體已經無力,這些正直青春,本該屬於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輕人卻一個個告別人世,留下了未完的故事和遺憾悲傷。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院在對92個過勞死案例進行分析後,發佈報告指出,近年來過勞死發病率直線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業過勞死年齡最低,平均只有37.9歲。去年五一節期間,智聯招聘一份對3000多名職場人的調查顯示,近三成人勞動節期間需要加班。而搜索五一加班這樣的關鍵詞,我們看到更多的討論集中在如何計算加班費上。當加班成為很多白領被動的無奈接受,酬勞補償的背後卻是無法保障的健康。就在幾天前,有媒體發起了一項你平均一周加上幾小時的調查?超過一半的人投票選擇了「我已經腦殘了」這一項。沒日沒夜的苦幹,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自己身體不適的忽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危險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

廣東某醫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輝:

因為大家心理壓力都比較大,你要學會很多釋壓的方法,尤其是適合於自己的,這個很重要。比如說運動或者旅遊,或者跟朋友去傾訴。

勞春燕:

有人說現在的中青年是累倒的一代,有多累法呢?咱們一塊來看幾項調查。一看,首先說從人的感覺上來看,這些症狀你有嗎?在一項有13065人次參加的調查當中,回答說感覺到疲勞的一共28.8%人,一共是10000多人感覺到自己非常疲勞,出現肩頸僵硬,還有頭痛或胸悶的症狀,還有15.7%的人感覺到衰老感,未老先衰。

再來看,為什麼會那麼累呢,看看他們每天工作多少小時?8小時以下的,22%。只有兩成。8-10個小時的將近五成,10個小時以上還有將近三成的人數,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那休息的時候,能不能休息呢?是不是經常要加班呢?不常加班的人53.1%,常常加班的人已經接近了50%。其實這猝死並不是沒有端倪的,如果說猝死是一個質的變化,是一個結果的話,那麼過勞其實就是一個量的累積,是一個過程。

那麼到底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是不是能夠防的呢?過勞成因是什麼?我們接下來就來連線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學的博士王存同。王教授您好。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王存同:

你好,主持人。

勞春燕:

首先請您回答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為現在我們發現,很多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特別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覺得自己平時非常累,可能也是亞健康的狀態了,似乎猝死的危險就在自己的身邊,所以這個問題要請您來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

我覺得這一點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實際上猝死是可以防範的,如果能夠加強個人的生活習慣去防範它的話一定是可以預防的。

勞春燕:

怎麼防法?

王存同:

第一個,首先要意識到生命首先是我們自己的,其次才是社會的。如何能做到強身健體,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這是我們要轉換的一個理念。過去的口號總說,我們要去為祖國獻身,但是現在我們要強調為祖國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減壓,然後注重一種心理的干預,來緩解工作壓力。並且強化一種社會支持。

另外,從個人內心來講,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別人攀比成績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勞逸結合,然後態度樂觀向上,自我的心理調節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說中年人總是把自己設定一種非常高的目標去追求,導致了過度的身心疲勞。

其次,我說在個人防範的基礎上,那麼就是要強調一個社會的防範。我們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處在一個健康、亞健康、疾病導致的工作負荷如果大的情況下,就可能引起這種過勞死這種情況。因此,我認為從社會制度上也應該制定一些相應的社會保障,來促進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麼這種有效的途徑就在於一個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發達國家都採取事前防禦和事後救濟相結合的辦法,平時多給員工做體檢,這種都是可以的,這種定期的體檢制度,包括健康知識的傳播,包括健康風險意識的提高,我覺得在我們社會制度裡面要加以加強的。

勞春燕:

或者說不管是社會,還是企業,還是個人,怎樣來加強人的健康管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防過勞死或者說預防猝死的關鍵問題。另外請您來分析一下原因,剛才您已經提到一部分了,我們說過勞死,過勞死是不是就因為過勞才會死?這跟我們生活習慣或者運動習慣有沒有直接的關係?

王存同:

我覺得過勞死是這樣一種狀況,它是源於勞動者長期的超時勞動或者高強度勞動,以及由此相關的一種精神壓力所導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種超過負荷壓力的積累所導致的生命和運動的萎縮,那麼它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發的這種類似於一根稻草壓死最後一個人,就是長期過勞,疲勞成疾。另外一段時間,你在相對短的時間裡面負擔激增,連續工作,或勞動,或出差,並且有已知的或者說潛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缺血等等這種症狀,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過量的飲酒或者說藥物成癮,睡眠不好,飢餓,暴食等等,還有一些伴隨著情緒變化,像緊張、憤怒、焦慮,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種不稱心的事件,像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過勞死的風險。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來這種過勞死呢?我想過勞死之所以引起那麼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對此比較擔心、害怕,彷彿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剛才講了這種過勞死是可以預防的,那麼近年來為什麼出現過勞死頻發的現象呢?我們自己常年的調查和研究認為,中青年過勞死是經濟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社會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這四個因素和個體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種綜合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過勞死雖然看似是個體的原因直接導致的,但卻與制度的積壓是高度相關的。我們認為這兩點呈現一定的因果關聯。

勞春燕:

所以他有一個社會背景的。確實我們也看到過勞死的概念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從日本開始被提出來的。

王存同:

是的。

勞春燕:

所以跟經濟高速發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種關聯的,可以這樣認為嗎?

王存同: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這兩點是高度相關的。那麼我們在分析的時候,我們提出來這樣4+1因素的影響結果。那麼這四點,其中第一點就是社會轉型期結構性緊張的一種衝擊。就像我們在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人口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老齡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來撫養老人和孩子的,這樣一下來老少的撫養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撫養壓力增大了。那麼同樣在組織管理中,這種制度的積壓是不可忽視的。

勞春燕:

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這裡面關鍵的一點,您剛才也多次提到了,關鍵是社會的壓力太大,對個體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車子,哪一項都是壓力。儘管如此,但是我們反過來也要問一句,壓力最大,但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調整呢?說到這兒,就讓人想起一個人來,他就是復旦大學的一位教授,她叫於娟,她的博客曾經感動了很多人,因為她的博客是用命換來的文字。一塊再來重溫一下。

字幕提示:

於娟:

我希望有人關注我命換寫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過我的文字關注到自己的健康,關注到自己偏離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開始早睡早起,開始減少應酬,開始不再嗜煙酗酒,開始分些時間給家人,而女孩子們開始注意自檢。即便你無所謂,你對家庭不能無所謂,即便你對家庭無所謂,但是家庭對你不是無所謂。

解說:

今天仍有人在轉載這段博客文字,而博客的總點擊量也已經超過了1400萬,但是博客的主人卻無法享受這份被關注的榮耀。因為早在去年4月19日,她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她的名字叫於娟,寫下這些文字時,醫院CT報告已顯示,她全身骨頭髮黑,脊椎彎曲,癌細胞擴散到全身軀幹,她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她寫了六萬多字的博客日記,博客的名字叫「於娟:活著就是王道」。

字幕提示:

於娟生前影像

於娟:

我只想要我兒子有媽,要我父母有女兒,要我愛人有妻子。

解說:

如果還活著,於娟今年也僅僅34歲,而她短暫的人生履歷,原本光彩奪目到艷煞旁人,用她的話來說,論事業,本科、碩士、博士、出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拿下兩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頭銜,回國後又在復旦大學擔任講師。而論家庭,結婚八年,育有一子,和睦美滿,但這一切都隨著2009年10月,於娟被檢測出癌症晚期,戛然而止。當時於娟被告知,她連動手術的機會都沒有。

字幕提示:

於娟生前影像

於娟生前最後一次生日

解說:

為了支付昂貴的治療費,於娟賣掉了自己剛買的新房,以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全家人不得不租房生活。

字幕提示:

於娟生前影像

於娟:

就是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你在轉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說我是被迫停下來,所以我能看得清楚大家當一個旋轉的陀螺時的一個狀態,我希望大家不要轉得太快,因為這樣很容易像我這樣跌下來什麼都動不了。

解說:

於娟曾自認為身體很好,14年的病歷卡上都只有兩三行字,她為什麼卻一下子就到了癌症晚期?從2010年5月起,於娟開始在博客中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在將近14年的求學奮鬥中,為了考研、考博和各種證書,她基本沒有凌晨前睡過覺。工作僅僅一年,無論國際、國家、省市的項目她都全部攬入,而且她打算在兩三年內做到副教授的崗位。於娟說她在30歲之前有著太多的慾望和目標。

字幕提示:

於娟生前影像

於娟:

因為我以前就是想讓自己的父母過好一點,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想換一所大一點的房子,想過得稍微舒服一點。

解說:

一天兩次的骨髓穿刺,一日幾十次的嘔吐,幾十次痛到昏厥,無數次的化療,不斷目睹病友過世。於娟最後日子的那些經歷,讓她不斷反思自己,也想提醒那些和她一樣似陀螺般高速運轉的人們。

字幕提示:

於娟: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解說:

如今在於娟的博客中仍有人留言說,「可以從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子」。

勞春燕:

我們要奮鬥,但是更要有健康,其實就是三層意思,第一個,我們先得有意識,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為沒了健康這個一其他所有的零,不管是名,是利,是地位,是榮耀,全都是浮雲,是空的。第二要為自己立界線,這是對自己負責任,哪些事必須要做,哪些事必須不能做,還有哪些事要少做。還有第三層意思,馬上開始行動,要記住忙永遠都是借口,但是忙永遠都不是借口。

在節目的最後,咱們還是再來重溫一下於娟臨終的時候給我們留下的提醒,聽一聽,有好處。

字幕提示:

於娟: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責任編輯:亦書
菲稱躲避中國船隻 不和中國對抗      [2012-05-05]
美刊:美害怕憎恨中國徒勞無益      [2012-05-05]
中國防長9年首訪美 黃岩島對峙料成焦點      [2012-05-05]
美智囊:中國應續「韜光養晦」      [2012-05-05]
美報:美如何應對中國門羅主義      [2012-05-05]
少將:中國有實力同菲奉陪到底      [2012-05-05]
媒體稱「瓦良格」今年入役南海      [2012-05-05]
菲國出口商:香蕉出口中國受阻      [2012-05-05]
中國官方智庫看衰日本經濟      [2012-05-04]
中國促菲外交解決黃岩島事件      [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