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娛樂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央視欲造舌尖品牌 年底拍第2季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6-02]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金陵晚報報道,前段時間播出的央視自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短時間內引發全社會熱議和讚譽,同時「舌尖」的影響力也愈加廣泛,「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等網友自發創作的「舌尖」系列也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在今年的法國春季戛納電視節上,《舌尖上的中國》引領「中國晚宴」活動得到各國媒體和機構的好評,該片也將實現央視紀錄片海外銷售市場的歷史性突破。近日,央視紀錄片頻道邀請相關專家,為《舌尖上的中國》舉行研討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舌尖上的中國》為觀眾打開了一扇窗,也讓中國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

鑒於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現狀,在座談會上專家們紛紛指出了中國紀錄片的出路:以小眾影響大眾是紀錄片出名的捷徑;培養專業一流的製作團隊是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的最根本力量。

優秀紀錄片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不少網友紛紛以「吃貨」自居,並挖掘身邊的「舌尖」系列。在豆瓣網上,網友的幾百條評論中有80%都打了滿分,甚至有不少海外華人產生對故鄉深切的懷念。海外觀眾也通過該片對中國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認識,有人萌生出拍攝「舌尖上的荷蘭」、「舌尖上的法國」等念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也笑稱「舌尖」影響力:「我家的小孩基本不看電視,只愛上網,後來他也去看這個紀錄片,而且說看了之後那天晚上餓得不行,一邊看一邊忍著餓,最後在冰箱裡面找吃的。它對觀眾造成的感染、影響力是最大的收穫,也是國產紀錄片踏進國際市場的必備條件。」

尹鴻說,「《故宮》這樣的紀錄片是透過故宮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演變,不起眼的一磚一瓦,背後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片子播出之後掀起一陣故宮熱,不少外國人因為該片來中國旅遊,跑到故宮親自去看,也有很多人通過該片第一次瞭解了中國和歷史,這就是紀錄片帶來的影響作用。」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的海外市場的熱烈反響更是讓紀錄片人看到了希望,國內自製紀錄片終於得到市場及大眾的認可,也終於在海外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王丹彥稱,近幾年,紀錄片業界才剛剛在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現在我們幾十個上星頻道的競爭環境中,確實只有娛樂節目和電視劇在拼收視。這個時候央視打造晚間紀錄片時段恰逢其時,也對大眾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斷的引領和追求。」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表示,《舌尖上的中國》所取得的傳播效果為國產紀錄片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紀錄片創作要接地氣,片中選擇的所有食材都是各地最普通的風味美食,不起眼、不奢侈,但卻能夠引起所有人共鳴,這就是紀錄片最關鍵之所在——普通但觸動心靈。」據悉,央視正欲著手打造《舌尖》品牌,讓中華美食影響整個世界。

觀眾疑問

為什麼迴避食品負面問題?

在中國,紀錄片從來都是小眾產物,沒有哪部紀錄片得到過大眾的認可。

《舌尖上的中國》改寫了這一切。這部講述美食的7集紀錄片,通過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在央視播出時,其收視率和走紅程度,超過了所有的電視劇。

很多人認為,這部紀錄片的熱播,反映了當下中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渴求心態。還有人將《舌尖上的中國》視為獻給普通勞作者的頌歌,因為裡面包含著很多人類的情感與智慧,以及一種久違的鄉土感。

當然也有人提出過疑問,舌尖上的中國,真的是我們生活的中國嗎?畢竟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蘇丹紅、三聚氰胺、甲醛、瘦肉精、重金屬、硫黃、明膠等化學食品。

總導演陳曉卿認為,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出於對食物的尊敬,「我真是太愛吃了,沒有什麼是我不愛吃的。能夠把吃和紀錄片結合起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只能從正面的方向去描述。」

不管怎麼樣,《舌尖上的中國》目前確實紅得一塌糊塗。為此,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宣佈,《舌尖上的中國》將在年底開拍第二季。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的7個主題,講述中國人千百年來獨特的飲食習慣。但在表現手法上,特別是配音旁白部分,採用的是國外紀錄片的創作習慣。

探索頻道亞太地區節目總監魏克然說,國外紀錄片有兩大製作標準:找平衡和抓眼球。「節目一開始,故事主角必須在30秒內吸引觀眾,它可能是一個事件正在發生,也可能是一個人正在趕往某地,更可能是製造一個懸念,使得觀眾不得不跟著往下看。等到最後,再公佈故事的答案。其實就是把好萊塢電影和新聞報道進行混合,然後找到平衡。」

《舌尖上的中國》採用的正是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第一集中出現的魚把頭,一個70多歲的老人,帶著大家去冰河捕魚,正當觀眾看著漁網一點點拉上來,鏡頭突然跳到另一個地方,開始講起另一個故事,觀眾只能繼續看下去,想知道魚把頭最終到底有沒有捕到魚。

而這就要求出現在紀錄片中的人物,有豐富的故事性。因為對這方面過於偏重,導致很多省份的美食來不及拍攝,陳曉卿承認,「做電視肯定追求視覺衝擊力,所以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選擇附帶更多信息的美食。」

等到第二季開拍,陳曉卿打算事先花更多時間去各地做調研,然後拍攝更多地方的美食小吃。

獲得力量

央視紀錄片集體火了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央視紀錄片便跟著火了起來。近段時間,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聽到身邊的人在聊央視最新播放的紀錄片,一位女觀眾對記者說:「我兒子現在天天鎖定紀錄片頻道,看得可投入了。」收視人群迅速增加,央視紀錄片頻道,在未來的時間裡,是否可以再次呈上一部高人氣作品?

6年前的輝煌:《大國崛起》

2006年,央視紀錄片也曾有過輝煌的時期。《大國崛起》是央視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播出後,立刻給本來還算平靜的熒屏投入一顆重磅炸彈。史料、解說詞、專家觀點、電腦特技,幾乎每一個片中元素,都引起觀眾莫衷一是的評說和媒體樂此不疲的討論。首輪播映結束後的第3天,第二輪緊跟著推出。

不過,《大國崛起》的熱潮過後,央視的紀錄片重新陷入平淡期。儘管作品一部接著一部地播出,但由於缺少話題,收視地位重新拱手讓給電視劇。

《舌尖》重新拯救紀錄片

今年以來,央視有意重拳打造紀錄片。從4月16日開始,央視一套每天22:30開設《魅力紀錄》欄目,集中播放優秀紀錄片,開播不到一個月時間,《生命》《人類星球》等紀錄片相繼亮相。《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紀錄片頻道的收視,果然如同預設的一般,節節攀升。而且,《舌尖》比《大國》更加來勢兇猛,掀起的是全民收視的狂潮,而當年的《大國》,嚴格意義上來說,收視人群有些局限,觀眾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

陳曉卿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分析了中國觀眾愛看《舌尖》的原因,「我們用最淺顯的敘述語態來講故事,比方說文藝節目主持人我們請過來,看他看得懂看不懂分集稿件?英國BBC同行給我們傳授經驗時舉了個例子:一個編導做完片子首先會問他7歲的兒子感不感興趣?通俗易懂是紀錄片的常理,所以大家在『舌尖』中看到,幾乎都是大白話,沒有任何『唐詩宋詞』。」

「觀眾可能覺得片中料理食物的聲音非常誘人,但其實很多聲音並不是原聲,是在錄音棚裡再加工的,比如切肉夾饃,什麼樣聲音才能表現出肉夾饃最酥的感覺?那就是觀眾最需要聽到的。」

你想在紀錄頻道看到什麼?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央視紀錄片頻道便增加了眾多觀眾。這段時間,記者聽到很多大家對於央視紀錄片的討論,「這兩天在播《西湖》哎,你看了嗎?不錯哦。」「我兒子現在天天鎖定紀錄片頻道,看得可投入了。」

打開央視論壇,一條人氣帖便是:「你希望在紀錄頻道看到什麼?」網友的建議非常多,點擊率已經高達20多萬。「可以放一些關於宇宙的天文學知識嗎?」「超喜歡歷史和考古紀錄片。還有人物傳記之類的!」「期待中國自己製作的動植物之類優秀的紀錄片,那個說白蠟蟲的就很好。」

      責任編輯:春緋
外媒:中國文化應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走出去      [2012-05-30]
央視主播曝老酸奶內幕疑被革職      [2012-05-30]
央視主持人曝與外國人微博互掐      [2012-05-24]
央視:菲軍在解放軍前不堪一擊      [2012-05-22]
央視邀于丹給奧運解說員上課      [2012-05-17]
央視《地理·中國》欄目組阿拉善熱拍紀錄片      [2012-05-12]
央視女主播口誤稱菲是中國領土      [2012-05-09]
央視名嘴違法代言 自稱已離職      [2012-05-07]
央視主持涉嫌「代言」違法廣告      [2012-05-06]
央視名嘴芮成鋼狂讚芙蓉姐姐:她沒有「潛規則」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