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新網報道,5月17日,美國國務院一紙公告將孔子學院持有J-1簽證的漢語教師推到了「懸崖」邊上,真可謂往前一步是「主動回國」,退後一步就要被「遣送回國」。孔子學院在美八年,為何一夜之間就驟然陷入如此兩難境地?於是乎,四面八方傳來了不滿之音:國內媒體報道直指美方別有用心;國外專家學者、在美教師紛紛表示質疑、不解;許多網民也參與到了這場風波評判中,表達他們的愛國熱情。顯然,作為正方的孔子學院以絕對優勢博得了各方的認可。
5月25日,美國國務院再次發表聲明,主動表示「簽證問題」僅僅是一場技術性的失誤,美方態度360度大逆轉力壓各方猜測,不滿之聲漸漸淡出,大眾對於簽證風波事件本身的關注越來越少,卻對「孔子學院」的興趣與日俱增,一時間,評論矛頭直指「孔子學院」,痛斥孔子學院諸多弊端、冷嘲熱諷之聲佔了上風,筆者不禁感歎:在「簽證風波戰」中以高票獲勝的孔子學院短短幾周內緣何又落得被「妖魔化」的下場?孔子學院究竟惹了誰?
事實還原:一場技術性的烏龍事件背後影射強大輿論力量
5月17日,美國國務院突然發佈公告,稱在該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部分中國漢語教師違反了美國的簽證規定,必須於6月30日離境。5月19日,中國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以個人名義給美國81所孔子學院所在學校的校長發了郵件,表達了該事件對中美文化交流影響的擔心。5月20日,一些孔子學院校長開始給美國國務院寫信,對公告提出質疑。在美執教的中文教師在接受採訪時亦表現出對公告多方面的各種不理解。
5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國有關部門正在與美方進行緊急協商,希望有關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不影響相關孔子學院項目的正常開展。5月25日,這場風波突然「峰迴路轉」。當天,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有關孔子學院教師J-1簽證問題不針對孔子學院本身,本意是想清理相關簽證問題、確保簽證正確使用,至此,一段「技術性」的烏龍風波終於落幕。
據統計,自5月17日簽證風波以來,「孔子學院」成了中國媒體及網民討論的絕對熱門話題,事件發生後,僅19日當天,關於「孔子學院在美遇到簽證風波」報道及轉載達兩千餘條,各大媒體紛紛將此事件放在重要導讀區域,主要官方媒體及時跟進報道和評論了這樁美國對中國的最新「發難」事件,並對此表達了憂慮、不滿乃至氣憤。除對事件的事實還原外,評論員文章也十分鏗鏘有力、頗為顯眼。
與此同時,外媒對此也高度關注。《華爾街日報》在報道開篇提到「孔子後裔」、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在微博中對美國國務院這一指令的抗議:「美國以簽證為由,要求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期離境。而在中國,隨處可見荷里活大片、硅谷芯片和麥當勞薯條,美國的文化入侵從娛樂、科技到食品,可謂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這則微博同時也被《大西洋月刊》在報道中引用,作為最突出的對美國表示憤怒的聲音之一。
可見,這場技術性的烏龍風波背後不僅體現了中國媒體網民輿論力量之大,也再次印證了中美之間確無小事這一道理。
孔子學院風波激起各方關注 學者民眾質疑聲四起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簽證風波看似平息的背後,網上輿論卻將矛頭對準了孔子學院,一時間,鋪天蓋地的批評聲四射開來,一些旅居國外的學者感言:雖然名為孔子學院,但大多數孔子學院並不教授孔孟之道。學生在這裡最多只能學習漢字入門,而漢語教師平常投入工夫更多的是教老外們一些包餃子、打太極、剪紙等生活課程。對外,孔子學院因政府身份屢被懷疑;對內,則是用很多資金去供給國外環境的教學。其實際的辦學結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曾經執教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也順勢倒起了苦水,在題為《孔子出海之難》的報道中,記者描述了一位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UNL)孔子學院教授中文的志願者的Nancy執教真實現狀,Nancy表示要將一門沒有普及性的語言打入美國校園是非常艱難的。最開始,Nancy與一干志願者頂著酷暑在校園路邊發傳單,「但來的基本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孩子」,而那些在家長鼓勵下來學習漢語的黃頭髮白皮膚的美國人,則是因為漢語「上面印著鈔票符號」。他們本身的學漢語熱情並不高。
一些網友則認為:與其花那麼多錢到國外去辦漢語教育,不如多投入資金做好國內的「希望工程」,尤其是首先要解決邊遠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問題。令國家漢辦腹背受敵的是,兩年多前那件至今不了了之的「史上最貴網站」事件也再次被翻出來用以作為指責孔子學院資金運營方面的失職。
一些媒體也跳出簽證風波重新審視孔子學院,將其與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進行對比之後分析其存在的一些弊端,《華商報》日前更是發表文章發出「扶植孔子學院不如扶植中餐館」的感慨。
「孔子」出國八年風雨路 推動漢語教學文化交流功不可沒
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據孔子學院官網數據顯示,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截至2011年底,全世界已有105個國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個孔子課堂。
而在建立時間方面,德國歌德學院自1951年建立,至今已有60餘年、而塞萬提斯學院也已有20年的發展歷史。孔子學院走出國門短短8年時間,尚屬探索發展階段。正如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日前召開的歐洲孔子學院聯席會議上所說:「孔子學院還很年輕,要有耐心,讓它在風雨中成長。」
作為一個年輕的「孔子學院」,其角色定位本身就遭遇了各種冤枉:在一些外國人眼中,孔子學院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官方化行為過於嚴重,曾被指為「間諜機構」接受過調查,而在許多中國人眼中,又把孔子學院看成了中國軟實力的形象代言人,一種單純輸出中國文化的宣傳手段。故此有了孔子學院只會教洋學生包餃子、打太極的言論高頻率出現在大眾對孔子學院的認知裡。
然而,孔子學院真正的角色定位則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歸根結底,孔子學院的主要任務非常清晰,即教授漢語。
在今年的倫敦書展上,孔子學院的漢語教材展廳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國家漢辦英國漢語資源中心主任陳同度介紹展台的特點時曾表示:「我們分幾個區,有教材區、文化區、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區、主要是向(英國)主流社會,向英國的觀眾(受眾)、英國的教育界、出版界介紹我們的教材,介紹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在教授漢語的同時,孔子學院積極開展與當地政府、教育機構的文化交流活動,以語言為紐帶,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展示,協助當地學校機構等舉辦「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講座」等活動,為促進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公正客觀的瞭解、在保證文化交流活動的高質量和精良師資的專業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同時,「孔子」出國八年,他的模式不是單獨出國辦校,而是一直堅持國外大學申請與合作相結合,孔子學院至少給世界各國提供了一種互惠雙贏的雙邊合作國際語言文化推廣模式。儘管這只是在初期階段,存在一些問題,但成效依然相對可觀。全球300多家孔子學院發展速度、規模均有差別,僅以小部分存在問題的現象抹殺孔子學院八年的工作成果顯然是一種對孔子學院的「妖魔化」行為。
妖魔化孔子學院背後的冷思考 規範化發展才能走的更遠
對於孔子學院簽證風波,有報道稱「壞事」也能變好事。一些美方孔子學院院長認為,美國大部分孔子學院內的中國教師均在周邊中小學及幼兒園從事教學活動,近兩年正值孔子學院在美國迅速發展期,教師及志願者規模日益擴大,所以簽證爭議的出現也有積極因素,有利於讓各方意識到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所在,也有助於孔子學院在美國長期規範化發展。
針對於目前對於孔子學院發出的各種質疑聲,旅外學者希望國家漢辦加強與所在國民間聯繫,繼續完善可持續師資隊伍建設。對於孔子學院外派教師的可持續化問題,一些學者認為,這場孔子學院的烏龍風波倒是對中國政府的一次很好、很及時的提醒。文化交流往往比經濟交往更需要由民間力量來分散地推動,這不僅可以減輕西方社會的疑慮,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孔子學院輸出教師為例,目前,孔子學院教師的主力來源是國家漢辦公派教師,任期一般為一到兩年。任期結束後,由國家漢辦重新選派教師。新教師要面臨適應當地教學環境,工作語言等問題。對學生而言,則要重新適應新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學者建言,在選派教師方面,我們可以效仿德國歌德學院的模式,歌德學院在選派教師上基本都是僱用當地的德國人和德文教師。只有將教師取之於所在國民間,然後用之於當地的孔子學院,師資隊伍才能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上邁進。
正如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所說:「孔子學院總體來講是受歡迎的,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些雜音,但是有人批評表示有人關注」。我們應該給年輕的孔子學院發展進步的空間,同時,也希望這種發展應該是孔子學院在傾聽各方聲音後,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基礎上的可持續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