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6月25日,記者從國務院醫改辦公室獲悉,由國務院醫改辦公室起草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三年總結報告》前不久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報告指出,新一輪醫改統籌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醫改各項任務,交出了一份惠及全民的中國答卷,朝著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
基層藥價降看病報得多
重慶市渝中區朱勇的妻子患了慢性闌尾炎,去大醫院開了400多元的藥。朱勇拿著方子回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同樣的藥在社區只需59元,而且報銷得更多。
經過三年醫改,朱勇等在基層看病的群眾享受到了藥價下降、看病報銷的實惠。報告稱,這不僅有賴於全民基本醫保的制度成就,也得益於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等政策的疊加效應。
經過三年改革,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本次醫改的一大制度創新,2011年7月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撬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綜合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束了幾十年「以藥補醫」的歷史,開始轉軌到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群眾用藥負擔明顯減輕。
實現兩大根本性改變
青海海南州貴德縣尕讓鄉蓆芨灘衛生室村醫牛鳳英對改革深有體會,她說:「干了20多年,以為就這樣了,沒想到國家開始重視村醫,不僅建起了漂亮的衛生室,而且去年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牛鳳英的兒子、女兒全學醫了,今年兒子就要來衛生室繼承她的事業。
三年來中央投資630多億元,支持了3.3萬所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各級政府也都進一步加大了資金投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條件改善最明顯的時期。
報告指出,三年來,全國城鄉普遍實施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7大類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2009年開始,國家首次為城鄉每一位居民提供15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11年提高到25元。國家拿出這麼多錢對城鄉居民進行預防保健服務,有力地推動了衛生發展模式從重疾病治療向全面健康管理轉變,對保障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正在發揮出積極的效應。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認為,基層醫改實現了衛生體系的兩大根本性轉變:籌資機制從以藥養醫轉為多方籌資、功能從重醫輕防轉為以預防為主。
以「中國式解決辦法」探路
報告稱,醫改是世界性難題,此輪醫改充分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和國際好的做法,從實際出發,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醫改道路。
這條道路有「中國速度」。有專家和國際社會評價,中國醫改在幾年時間內建立起全民醫保體系,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報告稱,這首先要歸咎於黨和政府強大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也充分表明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制度優越性。
2009—2011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新增投入12409億元,比既定的8500億元增加了3909億元,實現了「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中央共出台醫改文件14個,主要部門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個,加上地方文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醫改政策體系,政策協調性不斷增強、疊加效應不斷顯現。
這條道路有「中國式辦法」。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是辦法的核心。改革過程中,始終堅持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努力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人群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讓最貧窮、最困難的人群優先得到改革實惠。
報告認為,三年醫改的成果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全民醫保制度管理體制亟待理順,公立醫院「以藥補醫」機制亟待破解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