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港媒:港勿失轉型突破發展機遇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07-0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6月29日至7月1日,胡錦濤主席對香港的訪問,大家都將關注點放在中央將給香港帶來什麼樣的「大禮包」,其實這幾天公佈的在金融、經貿、教育等領域的一系列舉措也是為了配合胡主席的訪問。香港不能將希望寄托於中央惠港舉措上,而應該從自身出發,尋求發展之路,解決香港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胡錦濤主席曾對香港提出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正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個方面對香港提出的要求。

香港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所突破,筆者認為關鍵要從「轉型」入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發展都需要有「轉型」的思維和視野。

先說經濟發展的轉型。香港經濟發展要破除結構性障礙,抓住世界經濟發展的機遇,拓展發展空間。當下美國正在重振製造業,再工業化以及以互聯網和新能源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當前國際社會討論的潮流,也將引領未來發展的趨勢。而此時,香港也應該意識到單純依靠服務業的弊端和局限,理應重新思考香港經濟的出路問題。香港能與紐約和倫敦並稱為「紐倫港」,證明回歸以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與鞏固,但也應看到香港與紐約、倫敦仍有很大差距。

香港應該抓住這次機遇,做好經濟發展轉型的準備,否則,香港失去的不僅僅是這次機遇,更嚴重的是將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失去競爭力,進而被邊緣化。香港在發展中要推動經濟轉型、大力培植新產業、增加經濟增長點,逐步減少整體經濟對地產和金融的依賴,經濟成長要多元化。反思「大市場、小政府」的傳統經濟理念,破除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障礙,促進經濟向良性格局發展。穩步推動「四大支柱」(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和其它工商業支援服務業)和「六項優勢」(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和環保產業)產業,擴大香港的發展空間和經濟疆界。利用高質素的軟件基礎設施,發展高附加值工業,提升競爭力。推動香港從高度外向依賴型經濟向具有內生動力的內部需求變革,減輕香港經濟的脆弱性。

另外,香港要充分利用中央惠港政策,把握角色定位。香港在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過程中要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融合,穩固香港的國際地位,增強香港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雖然香港經濟的競爭力依然強勁,但香港面臨周邊的競爭。香港經濟長遠發展的路徑在於將自身優勢與內地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巨大的增長潛力相結合,提高兩地的經濟融合度。未來幾十年,香港所在的亞太地區是世界經濟最活躍和競爭最激烈的地區。香港不進則退,把握轉型的機遇和定位好轉型的角色,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

其次是政治發展的轉型。政治領域轉型主要在於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的轉型。探索綜合的施政理念,從管治思維、政策、方式上進行有效調整。因應政治生態的變化,政府應在大的方向上凝聚共識,縮小各利益團體的分歧,提升和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加強特首的執政權威,確立行政主導,確保對香港的有效管治,維護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的認受性。同時,提升行政效率,增強執政威嚴。提升政府的施政能力,探索有效的管治方式,要有大視野的施政理念,關注社會各階層、政黨、選民不同的政治訴求。同時,香港政制發展要有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香港政制發展要有舒適的制度空間和社會空間,政治制度的推進要以社會的穩定為基礎。循序漸進推進香港政制發展,及早做好普選制度和架構的設計和安排,減少影響普選的變數,理性、務實地確保普選的落實。

未來選舉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以及香港政治制度的構建將是香港政治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如何實現普選路線圖將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在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的前提下解決普選問題,落實2017年和2020年雙普選。

最後是社會發展的轉型。社會領域的轉型首要是做好分配製度的設計,有效降低社會矛盾及社會衝突的結構基礎。確保社會順暢的流動性是社會發展的保障。社會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社會階層的流動、社會福利政策的公平等因素。積極回應民眾的合理訴求,凝聚社會共識。通過有所選擇性的方式重點解決一批民生議題,降低社會問題政治化的趨向。社會問題解決不好便會催生出更加複雜的政治問題,解決好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直接關係到香港長期穩定發展。社會流動性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政府要照顧基層、中產、商界精英等各階層的舒適度,贏得大多數的支持。

另外,社會發展轉型還要確保自由、開放、平等、法治的社會核心價值。核心價值的鞏固需要政府解決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化解社會對立,平衡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和回應民眾改善民生的要求。以民眾的合理訴求為歸依,積極尋求社會矛盾合適的解決方案,降低社會矛盾,以符合香港的價值觀念和主流民意的方式推動香港經濟、民生等議題的解決,才能贏得各階層大多數的廣泛認同,取得執政成效。

轉型的理念是我們觀察香港發展的一個思路,在此只是希望能對香港的發展提供借鑒。借用前特首董建華的話,「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

香港回歸15周年
      責任編輯:葉蓁
分析稱香港應抓住人民幣國債國際化機遇      [2012-06-21]
溫家寶為兩院院士作報告:我們必須目光遠大 把握機遇      [2012-06-12]
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挑戰並存      [2012-06-12]
4名中石油人員尼日爾墜機遇難      [2012-04-11]
中石油4員工在尼日爾墜機遇難      [2012-04-10]
溫家寶:香港現在困難與機遇同在      [2012-03-14]
化危機為機遇贏得信賴 本土化避投機創造佳績      [2012-03-09]
搶抓機遇 開放招商      [2012-03-08]
再獲4年機遇期 兩岸如何拓新局      [2012-02-22]
20年再看中國:充滿機遇的土地      [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