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7月28日報道,今年適逢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孔子曾將人生四十稱為「不惑」,意指「對一個人而言,在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後會堅定自己的信念,不再為世間的種種喧囂和流言蜚語而茫然無措」。從72年至今,中日關係雖幾經起伏,卻也承受住了時間的磨礪,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相互依賴日益加深。
如雙邊經貿往來,72年時僅為11億美元,2011年時已激增至3449億美元,其規模之巨罕有其他國家能夠企及(若以國家作為統計單位,中日經貿總額僅次於中美)。進一步地,人民幣與日元也實現了直接兌換,中日韓三國亦已同意就三國FTA事宜開展談判。此外,目前雙方每年人員互訪已超過539萬人次,其他各領域的合作與協調也大幅增加。
基於此,兩國將彼此關係定位為「戰略性的互惠關係」。而據日本言論NPO與《中國日報》聯合調查的數據顯示,中日分別由有78.4%和80.3%受訪者認為發展中日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從這一意義而言,中日關係可以說迎來了「不惑之年」。
然而,近年來中日兩國在諸如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歸屬問題、歷史認識問題等諸多具體問題上的摩擦、對立正在逐步激化,雙邊關係距離真正的互諒互讓尚屬遙遠,這亦是事實。
如雙方雖將2012年定調為「中日國民交流年」,並規劃了400多個友好交流項目,但從年初的日本單方面給釣魚島命名、石原慎太郎宣佈東京都將「購買」釣魚島,到野田佳彥表示日本政府有意「購島」,再到《產經新聞》報道日本政府決定今年9月的國會例會閉幕後將撤換曾經批評「購島」的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加之野田內閣在自民黨部分議員的倒逼下,不但准許與「東突」等恐怖組織聯繫緊密的「世維會」在東京舉行會議,還向其首腦熱比婭發放簽證等等。
可以說,友好交流的氣氛已幾乎被這些頻出的問題所掩蓋,並進一步導致雙方對彼此國家發展方向的不安感、不信任日益高漲。日本言論NPO與《中國日報》的聯合調查也顯示,中日各有64.5%和84.3%的受訪者對彼此國家持負面印象,創有相關調查以來的歷史最低值。可見,從這一角度衡量,中日關係可說迎來了「困惑重重之年」。
對此,有人將中日關係這種冷熱二元並存,二律背反的結構扭曲現象概括為「政冷經熱」,並將兩國復交伊始的狀況歸納為「政熱經冷」。「政熱經冷」意味著上層領導積極推動,下層民眾並不熱絡,而「政冷經熱」則顯示現階段的中日關係由下層積極推動,彼此各取所需,受理性主義支配,上層因囿於本國利益而彼此攻訐,但終於會順從理性主義的安排。基於此,他們認為「政冷經熱」是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並不足懼。
平實而論,上述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政冷經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有可能轉為「政熱經熱」,亦有惡化為「政冷經涼」之虞,尤其是當前中日關係被一些敏感問題牽絆,側重方向有所偏頗,雙方國民情感已彼此惡化的情況下,如果放任不管,後果恐將難以收拾。一言以蔽之,無論是「政冷經熱」還是「政熱經冷」都不是正常的國家間關係。
那麼正常的中日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答案簡單明瞭,即「不惑」,它意味著雙方應從心理上、機制上、行動上認識到中日關係對彼此的重要性,並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牢牢抓住這是中日關係發展的大局所在,而不是被一些具體的問題纏繞,竟而失去把握兩國關係發展脈絡的焦點和重點。但要實現中日關係真正的「不惑」,亦有三點前提不可繞過:
首先是正視問題的存在。中日關係經常被形容為最複雜、最敏感的雙邊關係,因為歷史認識、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等歷史遺留兼現實利益等諸多問題橫亙期間,使得發展兩國關係的「負面資產」和「歷史欠賬」太多,加之受兩國在戰後國際格局中的定位不同,雙方尚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兩強並立格局,彼此之間經常發生誤判。實際上,雙方民眾彼此感情惡化的首要原因就是釣魚島問題引發的爭端。而日本政府單方面宣佈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根本不存在爭議問題,這本身就激化了矛盾。因此,發展正常的中日關係,迴避問題,將正視問題的存在與發展國家間關係視為矛盾關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做到在矛盾中求發展。正視問題後,就需要解決問題。但中日之間的很多問題盤根錯節,根源很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有大局觀念,不要受制於問題而阻撓兩國關係的長足發展;另一方面是雙方形成默契或建立機制,預防矛盾的激化,降低其敏感度。實際上,無論是歷史認識、釣魚島,還是台灣等問題均是業已存在的老問題,但1972年中日雙方的領導人站在發展兩國關係的大局高度,採取了「求大同,存小異」的「擱置爭議」做法,才使得中日關係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局面。這種不激化矛盾,在矛盾中求發展的智慧仍值得借鑒和學習。
最後是做到在發展中化解矛盾。中日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在亞洲乃至世界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無論是雙邊層面,還是區域層面,乃至全球層面,都存在多領域的合作與責任。而中日的合作對亞洲及世界的貢獻備受發展中各國的期待和歡迎,兩國也因此會意識到對地區的責任意識,由合作而產生的相輔相成的效果,不斷增加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而通過這樣的合作,在發展兩國關係的同時,亦可以跳出既有的雙邊層面的窠臼,從區域或全球的層面著手,為化解上述矛盾找到更多的解決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