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十八大在中國人民的期盼中日益臨近。同時,國際輿論對中共十八大的評述也顯著增加,因為這是其他國家觀察中國未來走向的重要契機。
從深層次看,國際社會重視十八大,是因為歷史可以告訴未來,中共過往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世界對中國的執政黨有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世界看到了,建黨90多年來,中共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取得了巨大進步;
建國60多年來,中共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方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世界看到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變革碩果纍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施政10年來,中國在實現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輝煌成就。
外國觀察家們認為,中共在這些歷史坐標上取得的驕人業績構成了十八大召開的重要背景,而十八大是中國的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標誌性時刻。儘管未來充滿挑戰,但中國的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
國際輿論認為,世界見證了中國不平凡的10年,十八大將是對這10年的一個總結。
「從2002年到2012年這十年是中國發展、壯大、轉型的關鍵時期,歷史將會記住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美國投資家庫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卡爾說,過去十年,中國不少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國家城市化成果顯著,中國企業開始對外投資,中國從一個全球消費品的生產者,正開始變成一個世界設計和創意中心。
十年來,中國取得的標誌性成就令世界矚目:
2003年,中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6年,中國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2008年和2010年,中國先後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
2010年,中國成為世行第三大股東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份額貢獻國,在兩大機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
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外國觀察家們認為:
——這是中國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快速發展的十年。
曾任英國倫敦副市長的羅思義表示,他通過研究發現,過去十年,中國人均GDP增速超過了人類有據可考的歷史上任何一個主要經濟體的人均GDP增速。
而美國投資家庫恩認為,教育是中國實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過去十年,中國通過加大投入,不斷縮小城鄉、東中西部的教育差距。
庫恩指出,2009年,中國啟動了醫保改革,三年間,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了13億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95%,而且中國建立了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為農民提供最為基本的醫療保障。
「在將最大的利益帶給最多的人民這一點上,醫保改革是過往十年最大的成就,」庫恩說。
庫恩認為,中國在過去十年極為重視科學技術與創新,不斷加大投入,並提高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
——這是中國民主建設取得更大進步的十年。
在中國累計工作長達18年的俄羅斯前國際文傳電訊社北京分社社長壟捨夫對新華社記者說,西方國家經常指責中國沒有解決好民主和人權方面的問題,說中國不允許批評政府,但根據他這些年在中國參加重要會議報道的親身感受,兩會代表和黨代會代表都可以對政府或黨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
壟捨夫說:「中國領導人也常坦言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記者什麼問題都可以提,沒有任何限制。」
庫恩則認為,中共黨內民主進一步強化是中國過去十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
——這是中國發展道路獲得更大認可,中國影響力得到更大提升的十年。
「中國的獨特經驗和所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震驚,」埃及前駐華大使阿拉姆說。他認為,中國共產黨綜合各種人文、社會和經濟理念在中國創建了一個成功的、有活力的發展模式。
南非的南部非洲資源觀察研究所所長卡本巴說,中國走出了一條受世人稱讚的「中國道路」,它使中國變得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富足,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起到了示範作用」。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注意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事務。他認為,中國近年來在二十國集團和其他國際組織體系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國際輿論認為,中國面臨的內外挑戰依然存在,甚至還在不斷增加,但中國有能力應對這些挑戰。
——從國際上看,中國當前面臨著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治理上的挑戰。
巴基斯坦前外交事務秘書長扎基指出,隨著世界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重心逐漸轉移到亞太地區,美國更多地關注這一地區。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將觸角伸向中亞,特別是阿富汗。現在,美國又在不斷增強在亞太的軍事力量。
「美國實施這些策略似乎是為了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國,」扎基說。他指出,中國提倡構建和諧世界,這意味著減少衝突、擴展合作,但美國的做法卻大相逕庭。
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卡爾則認為,在成為第二經濟大國以後,如何從戰略上繼續執行多極化政策,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發展關係,如何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通過聯合國加強全球危機的管理是中國面臨的國際挑戰。
皮卡爾指出,推進國際金融監管、改善全球經濟治理是中國面臨的重要任務。
——中國也面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一系列內部挑戰。
巴基斯坦前外交事務秘書長扎基和巴西利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普羅科皮奧非常關心目前中國出口所遇到的問題。扎基指出,「美國和歐洲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目前由於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下滑,中國的出口市場面臨威脅」。
普羅科皮奧說,歐元危機,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的失業增加,導致了這些國家民眾消費的急劇下降,美國也是一樣。但是,中國要向這些國家出口,它們都是中國的商業夥伴。
前國際文傳電訊社北京分社社長壟捨夫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經濟學家孫濤則更多地關注中國在實現轉型中面臨的挑戰。
壟捨夫說,中國目前正在經歷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轉型。他認為,如何增加人民收入、控制通貨膨脹,應該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農民工和城鎮人口的就業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這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社會穩定。
孫濤認為,中國面臨國內經濟要素變化的挑戰,例如,勞動力成本上升,老齡化即將來臨和土地資本化終將結束。這些變化客觀上要求加速推進實質改革。
國際輿論認為,十八大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意義重大。中國的發展前景非常光明。
——中國崛起重要原因在於領導層高瞻遠矚。
丹中商業協會秘書長延森表示,十八大將選舉產生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這將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有歷史意義的會議。
巴基斯坦前外交事務秘書長扎基認為,中國已形成完善的政府換屆制度。「中國能不斷湧現一代代新領導人執掌國家政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扎基說,「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領導層高瞻遠矚帶領國家前進,激發中國人民的潛能。」
巴西利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普羅科皮奧認為,此時世界正遭遇著嚴峻的經濟危機,「新舵手將引導中國之舟繼續行進在平穩的水域」。
——雖然面臨種種挑戰,但中國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丹中商業協會秘書長延森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因為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中國的內需會逐漸增長,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性在減少。「十二五」規劃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延森說:「此外,中國重視環境保護、發展綠色可持續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人民群眾的社會福利體系日趨完善。中國人民對未來更有信心。」
法國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卡爾認為,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更加和諧,更加和平,中國的哲學思想能夠讓世界各國關係更加平衡,中國文化還能給世界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