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學者解讀中共歷次黨代會主題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1-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十六大上江澤民與胡錦濤。資料圖

【文匯網訊】胡錦濤總書記剛剛在今日開幕的中共十八大上做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這一報告是中共改革開放30年來的政治延續。

大公網刊發特約評論員、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的文章,原標題:《中共穩定執政時期的黨代會》。從歷史的角度,解讀歷次黨代會的主題、歷史背景、政治意義及其背後的中共政治演變。

自中國改革以來,中共迄今共召開了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十二大到十八大。如果將中共建黨以來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那最恰當的分法應是取得全國政權前,以及執政後以1978年開始的改革為標誌的前後兩個階段。中共雖然在1949年取得全國政權,成為執政黨,但在長達近30年的時間裡,中共還是以革命黨的形式行領導和執政之責,自身折騰得太厲害,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共不穩定的執政時期。只有在改革開放後,中共放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執政路線及意識形態,其發展才走向了一條與執政地位吻合的和平穩定的路徑,並帶領中國走向一個穩定發展的現代化時期。中共的這後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樣一個穩定的執政時期召開的,考察這七次黨代會尤其是政治報告的主題、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對未來五年的規劃,人們能清晰地見出中共和中國的一個轉型變化。

對前六次黨代會的回顧

1982年9月1至11日召開的十二大,在中共的歷次黨代會上有著重要意義。它是中共開啟改革後舉行的第一次黨代會。十年文革不僅將中國的經濟拖到谷底,而且使中國自絕於世界文明之外,現代化的事業也被迫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實現了歷史性的轉折。但要進一步肅清十年內亂所遺留的消極後果,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把這種轉折推向深處,這需要黨的全國大會來進行。中共十二大乃是在此一背景下召開的。鄧小平主持大會開幕式,並致開幕詞,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胡耀邦代表黨中央作了題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明確規定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制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應該說,十二大的召開,標誌著中共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載史冊。

十三大則是在五年後的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舉行。如果講,十二大召開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因時間短,尚未形成可資總結的經驗的話,那麼,到十三大召開時,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已經進行了9年,社會各方面有一個新的面貌,尤其是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對現代化建設的規律也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黨已明確認識到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此基礎上尋找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十三大的召開,是為了繼續發展這種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鄧小平主持大會開幕式。趙紫陽作了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這次大會可說開闢了建國以來中共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十三大後的五年,是中共和中國自改革以來最困難的五年。東歐蘇聯的巨變,社會主義陣營在同資本主義陣營全面競爭中的失敗,使得中國作為世界唯一的社會主義大國承受了巨壓,尤其是八九風波,不但導致原先計劃中的政治體制改革流產,且國外的制裁和封鎖,也造成中國的經濟增長急劇滑坡。幸運的是,在這段時期的最後一年,即1992年初,鄧小平進行了南巡,發表南方談話,重新喚起了中國社會巨大的改革熱情。鄧小平南方談話為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在該年的10月12至18日,中共十四大舉行,江澤民作了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1997年9月12至18日舉行的中共十五大,在時間節點上正處於20世紀末,所以對中國百年現代化的努力及探索需要總結。這年也正好鄧小平逝世,儘管鄧小平早已淡出領導層,但其影響還在,而他的逝世,則從此標誌著政治強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這對中共的自身建設影響尤為顯著。這年香港也回歸了中國。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十五大是一次在世紀之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會。江澤民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報告。報告在回顧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劇變和總結中共執政與領導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任務,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十五大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果說,十五大是一次高舉旗幟的大會,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開的十六大則是一次與時俱進的大會。說它與時俱進,一是因為這是中共在進入新世紀後召開的一黨代會,二是因為它還是一次新老交替的大會,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將執政之棒交給了以胡溫為代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從而開啟了胡溫執政的10年。所以,這次大會既要對過去13年發展成就和經驗進行總結與評價,同時又要規劃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並在指導思想上增加新的理論成果,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客觀地說,1989年以來的十三年,在中共的發展史上,具有關鍵的意義。在第三代領導集體接任初期,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成功地穩住了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南方談話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標誌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共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中共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而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也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十六大也是首次沒有政治強人召開的大會,江澤民在會上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總結了13年來中共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0條基本經驗,闡述了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報告還闡明了中共在新世紀堅持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實現什麼目標等重大問題,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六大後,第四代領導集體正式登上領導中國的歷史舞台。鑒於這一代的人生歷練,知識背景,眼界視野,對事物的認知與看法與第三代領導集體有很大差異,加之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第四代領導集體的執政風格帶有很強的親民色彩,更加關注和重視民生。總的來說,這五年是中國綜合國力大為增強的五年,除初期一場沙斯疫情給第四代領導集體打得有些措手不及的話,基本沒有發生大的事件,各方面的發展還比較順利。當然,這五年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於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並由此而帶來了人們權利意識的提升,從而對中共的執政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戰,各種群體性事件和社會矛盾衝突的增多可以在這一背景下來解讀。二是中國入世鎖定了開放不歸路,這在極大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同時,也使得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外部世界,這埋下了五年後經濟危機的隱患;與此同時,入世也使得中國更深地融入世界,外部的觀念、政治制度、社會體制等也通過交往的加深而影響著中國,並促使人們價值觀念發生變化。三是經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發展,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不同群體的利益開始分化並日趨固化,強勢利益集團開始在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並有日益主導政策之危險。這三個變化深深地影響著這五年的政策走向和十七大的召開,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提出,就是第四代領導集體在其執政的前五年對社會新要求的回應。

因此,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舉行的中共十七大,某種意義上是個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胡錦濤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簡單地講,十七大可用「一面偉大旗幟,一個思想體系,一個宏偉目標,一套戰略部署」來概括。一面偉大旗幟指的是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個思想體系指的是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宏偉目標指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套戰略部署指的是對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面部署。十七大報告還有一些新的提法,如對翻兩番,由過去的強調「總量」到強調「人均」;「生態文明」首次寫入報告,將過去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擴展到生態文明建設,變成「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但十七大報告的突出貢獻,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刻闡述,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

兩點啟示

總體來講,中共在改革開放後召開的前六次黨代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與趨勢,引領中國走向了百年孜孜以求的現代化道路,同時,這一過程中,中共自身也實現了思想理論、執政方式的變化與發展。

其一,從思想理論看,六次黨代會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深化了中共的理論建設。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反映了中共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的探索,同時也反映了其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深化。中共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在該體系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棧道路,就是中共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時結出的碩果,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而它又是在每次黨代會上逐步形成並深化的。

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中共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主要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理論貢獻,而對第三、第四代領導集體來說,他們的理論任務,則是依據新的實踐確立了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新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等。由此可見,隨著中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認識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會不斷發展、創新。

其二,從執政方式看,六次黨代會所承擔的階段任務反映了中共的角色從革命到執政的轉型。中共在執政前的革命時期,黨的基本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執政後,黨的基本任務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人民幸福。應該說,改革以來,為適應歷史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中共經歷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角色轉變。從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後,中共逐漸加強了自身建設,執政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執政的構成是一個包括階級基礎、意識形態、組織結構、行為方式的發展過程,與中共指導思想的改變相比,其他方面則改變不大,進展緩慢,本質上還未脫離革命黨的本色,有著濃厚的人治色彩,其制度、體制、機制和管理手段、執政方式都帶有很大的革命黨的特徵。民主和開放是一個現代政黨的根本標誌,也是保障執政黨程序合法性的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政黨即使是通過革命取得政權,在其執政後,要得到人民的長期認同和服從,也需要逐步引入競選,做到公開透明,讓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重大決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執政的合法性,並非僅僅經濟發展了,執政合法性就自然到來。

這就客觀上提出了一個中共自身的現代化問題,以適應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所以,在下一步的改革與發展中,中共須有改革自身的勇氣,把握時代發展要求,順應人民共同願望,與時俱進,改變明顯不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管理方式,強化黨內民主和執政能力建設,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成功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十八大專題
      責任編輯:Sunshine
十八大報告再吹響重拳反腐號角      [2012-11-08]
黨校教授:十八大報告對改革開放提出新要求      [2012-11-08]
專家:十八大報告提諸多新表述      [2012-11-08]
台媒關注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      [2012-11-08]
陝西富平組織收看十八大開幕式      [2012-11-08]
外媒關注十八大 肯定中國成就      [2012-11-08]
學者:馬英九正派 大陸應珍惜      [2012-11-08]
十八大開幕 多名前領導人現身      [2012-11-08]
外媒:中共對台政策之可能方向      [2012-11-08]
中共十八大開幕 胡錦濤作報告(摘要)      [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