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北斗助中國版「天網」向海延伸


http://news.wenweipo.com   [2012-12-20]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青年參考報道,經過5年佈局,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現已達成階段性目標。隨著「中國版GPS」逐步覆蓋全球,中國軍隊的海外行動將獲得來自太空的堅實保障。

冷戰結束後,航天技術依然倍受大國重視,成為改變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態勢的催化劑,深深地影響了軍隊的作戰方式,甚至成為決定戰爭走勢的關鍵。近年來,在推進載人航天計劃之外,中國自主構建的「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鑒於衛星導航技術明顯的軍事色彩,「北斗」系統的成形,被解讀為中國軍隊實現「全球到達」雄心的表現。

從無到有,開闢「天疆」

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概念發軔於 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與蘇聯分別發展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起初都瞄準軍用領域,並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初露身手。它不僅能夠密切配合各類軍事任務(從監視、偵察到引導精確打擊),甚至創造出新的武器種類,因強大威力而被歸入「新軍事革命」範疇。

中國從事航天研究40餘年,但相比美蘇兩強,遲至21世紀初才開始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事業,從中國政府2000年發佈的《航天白皮書》(2006年、2011年分別公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歸納出其「航天戰略三步走」的輪廓。就衛星定位技術而言,2000~2003年,中國先後發射三顆第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因技術未臻成熟,覆蓋範圍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適合高速移動的用戶。2004年,第二代「北斗」衛星導航工程啟動,目標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統的初步實用化。

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顆「棋子」。經過兩年的技術驗證,2009年4月15日,第二顆導航衛星、即「北斗-2」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成功,「北斗-2」自此進入部署實施階段。2011年4月 10日,第八顆衛星入軌,標誌著該系統形成由三顆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和三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3+3」星座構型,具備向中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聞發言人宣佈,系統開始試運行,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免費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

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部就班,再次進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隨著第16顆衛星成功升空,年內所有發射任務如期完成。至此,該系統空間段由五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五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五顆中軌道衛星組成星座,標誌著中國全面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地區的定位能力。同時,定位精度從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據中國官方報道,「北斗-2」導航系統現已轉入建設和應用並舉的新階段。

從整個進度來看,「北斗-2」遵循「先區域,後全球」的規劃原則,預計到2020年前完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定位系統架構。一些海外軍事觀察家推測,中國不只著重於「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諸如偵察監視、指揮、協助攻擊等「純軍用」能力也在開發過程中。

一箭雙星,省錢省時

從構建區域導航能力到具備全球導航能力,無疑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首先要滿足中國廣大的國內需求。就軍事領域而言,導航衛星讓戰場更透明,令解放軍具備「千里眼」與「順風耳」;通過發射衛星,也能讓攸關中國二炮戰略導彈威力的火箭技術更趨成熟。

從運用範圍與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導航系統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陸空航線密集的區域,直到2012年2月25日第11顆衛星進入軌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內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才得到完全覆蓋這顆衛星不光提供針對偏遠地區的定位服務,還因衛星總數增加,同步提升了整個導航系統的完善性以及經數據比對實現的高精確度。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發射衛星莫過於最繁瑣複雜,最需要高精度運算的工作,何況它也是個耗資不菲的燒錢大戶。為盡早完成「天網」,中國試圖找出一種可以省錢省力的途徑,於是在2012年4月30日凌晨採用「一箭雙星」方式,將第12顆與第13顆「北斗-2」衛星同時送出大氣層,這也是中國首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過去,中國過去曾以類似方式發射過大、小各一顆衛星,這次發射的突破在於兩顆衛星規格完全一致,對衛星和火箭的分離時間有嚴格限制,對發射場的環境要求更高。為此,負責發射的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在接受記者受訪時強調,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北斗-2」導航衛星,對改善和提高該系統覆蓋區域的定位精度意義重大。據信,這次發射不僅顯示中國已充分掌握「一箭雙星」能力,也令其對加快「北斗-2」衛星組網進程,並在2020年前完成終極目標有了更多把握。

另一方面,中國要如期完成「北斗-2」工程的階段性目標,火箭的改進必不可少。「長征三號乙」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發射高軌道衛星的主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設計師姜傑受訪時表示,為滿足「一箭雙星」的需求,「長征三號乙」火箭進行了許多改進,包括雙星串聯外支撐技術、雙星發射軌道設計技術、雙星軌道分離技術、中圓軌道發射技術等六項新技術,整體上還有26項適應新型態任務的狀態變化而進行的微調,包括整流罩設計、火箭總體設計、雙星分離系統設計、發射軌道設計……等等。

「天網」自陸向海延伸

中國在傳統上屬於大陸型國家,隨著國力的成長,在21世紀正大步邁向海洋時代。無論是從地緣戰略或是從經濟發展來看,要滿足安全方面的需要,中國勢必要面臨掌握「身」處何處之挑戰。香港《亞太防務》雜誌認為,這個「身」字蘊涵著雙重意味:

首先,中國過去和未來都不會放棄對陸權的追逐,掌握涉及周邊鄰國的戰略利益為重中之重,具體反映為中國關切中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安全、經濟和政局變化;衛星導航技術的發展,無疑強化了在確保疆域、軍事鬥爭準備、經濟發展方面的技術保障。

再者,中國深知,發展「藍水海軍」不可或缺的除了先進艦艇,更重要的是蒼穹之上的「眼睛」,以便與美國的GPS抗衡。「北斗」系列衛星的發展,為中國海軍提供了更大的「行動自由」,也讓二炮(裝備東風-21反艦彈道導彈)初具「反介入」威懾能力。

至於「北斗」系統今後的發展,《亞太防務》雜誌認為看點將更多。2011年2月,參與亞丁灣護航的「徐州」號護衛艦駛抵利比亞近海撤僑,反映出中國海軍在空天力量的保障下有能力跨洲際行動,一旦「北斗-2」形成全球覆蓋,解放軍遠程戰力勢必再上台階。

另外,中國三大衛星發射場(酒泉、太原、西昌)的衛星發射計劃現已近乎飽和,而且服務的還有外國客戶,由此不難理解中國《航天白皮書》提出的願景之一,即將衛星發射能力作為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的工具。為此,相關報道指出,中國還將更多地採用「一箭雙星」的方式,執行包括中圓軌道(MEO)衛星星座組網在內的太空探索活動。

2007年,中國政府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航天發射場。媒體稱,新發射場將利用緯度低的優勢,提高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能力,延長衛星壽命並提高效費比。該發射場已於2009年9月破土動工,預計2013年啟用,承擔包括「北斗」系統後續衛星在內的航天發射任務。這將是有助於中國加速組建「天軍」,奪取「制天權」的又一招戰略佈局。

      責任編輯:曾曉
北京力推北斗導航技術產業化      [2012-11-22]
專家:中國北斗應用精度超GPS      [2012-11-17]
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      [2012-10-27]
北斗系統將形成覆全球導航能力      [2012-10-27]
美媒關注北斗導航系統部署衛星      [2012-10-27]
中國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2012-10-27]
中國發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      [2012-10-26]
中國漁政船全裝備北斗導航系統      [2012-10-21]
北斗導航衛星網絡10月下旬建成      [2012-10-15]
中國再次一箭多星發射北斗衛星      [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