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隨著以「遼寧艦」航母、「殲-20」第四代隱身戰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武器裝備陸續入役,中國軍隊的編制體制、訓練機制日益優化,聯合作戰能力大幅度提升,中國軍力將邁入一個快速上升的軌道。
未來10年,中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地緣戰略劣勢、大國遏制圍堵以及周邊不穩定因素,將成為限制與制約中國軍力發展的諸多挑戰。
美欲為中國打造「空海囚籠」
在戰略上封鎖、圍堵、遏制中國,始終是美軍自冷戰以來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隨著近年來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提升,美軍也在不斷調兵遣將,加緊從陸地、海上方向繼續實施對中國的圍堵。在海上方向,通過構築第一島鏈實施對華封鎖、對華遏制,將中國海軍壓縮於近岸、近海,牢牢控制西太平洋,這始終是指導美軍亞太政策的基本思路。
面對中國軍力提升及海軍遠洋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美軍開始調整對華作戰方針,將冷戰延續至今的「島鏈封鎖」戰略逐步轉變為「空海一體打擊」,從強調點、線圍堵,改變為突出空海立體奪控,試圖打造一座為中國軍隊量身定做的「空海囚籠」。
未來10年內,美軍在環中國海地區實施的大規模兵力預置與戰場建設將基本完成。美軍50%∼60%的海軍力量以及30%∼40%的空中打擊力量最終將集結於亞太地區。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甚至越南、緬甸,在未來數年內均可能成為美軍「全球鷹」以及MQ—1/RQ—1捕食者系列無人偵察機發射、指揮與回收基地,以及航母戰鬥群、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停靠點。關島隱形戰略轟炸機基地、戰略導彈核潛艇基地擴建工程,澳大利亞美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及相關設施均將投入運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北大西洋軍事集團也在積極準備介入亞太事務,中國的國防壓力將急劇增加。
周邊安全挑戰仍將湧現
未來10年,我國周邊安全形勢也不樂觀。海上方向,我國與周邊國家在釣魚島、南海島礁主權等問題上的爭議將呈現出長期化、升級化態勢,陸地方向,朝鮮半島、中印邊境地區、中阿邊境地區甚至中越、中緬邊境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能隨時爆發的不穩定因素。
特別是在海上方向,中日之間延續百年的海軍仇怨、釣魚島主權歸屬、東海海域劃界以及日本軍事干涉台灣問題、干預南海問題的可能,使得中日海上對抗具有更多的現實性。
南海方向,由於南海島礁歸屬與海域劃界問題的存在,近年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紛紛投入巨資,擴充海空軍力量,大批武器裝備得以更新換代。在厲兵秣馬的同時,為達到長期控制南沙爭議島礁及其附近海域的目的,越菲馬等國也將南沙戰場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並呈現出「駐軍常態化、工事永久化、陣地縱深化」的特點。未來10年內,南海也存在著發生中小規模衝突的可能。
與此同時,印度基於其地緣戰略目的,也不斷介入南海事務。到2015年,印度海軍計劃將擁有一支以3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印度東部海軍司令部司令蘇雷什·梅赫塔中將曾公開表示,「印度將加強東部的海軍力量,增加驅逐艦、護衛艦及其他艦隻,以在該地區對抗中國的勢力。」
地緣戰略劣勢難以根除
總體來看,未來10年內,中國面臨的國防壓力與軍力發展挑戰,在包括陸地、海洋的各個方向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尤其在海上方向,與陸地屏障相比,中國海上方向的安全形勢將更加嚴峻。
中國不僅正面臨著寬海域、大縱深、多對手的海上競爭格局,與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爭奪日益複雜、激烈,而且將承受著域外大國強大的優勢軍事壓力。閉海、半閉海的地緣劣勢也將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軍力發展帶來更多的限制和制約。
受到海洋地理環境的限制,中國商船隊和海軍艦艇進入大洋的出海口基本為周邊國家所控制,如大隅海峽、宮古水道、新加坡海峽、馬六甲海峽等,這些海上通道在平時被美日等周邊國家嚴密監控,危機或戰時隨時可能被封堵或切斷。
未來10年內,不可預見的海上對峙、摩擦甚至武裝衝突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不僅需要繼續強化自身軍力,以戰略反威懾遏止可能的威懾與軍事訛詐,以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我國不斷擴展的全球國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