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專家:中國艦炮是打狗棍也夠硬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1-19]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據中國科學報報道,南海深處,波詭雲譎,一支艦艇編隊列陣波峰浪谷。

突然,一枚反艦導彈凌空來襲。雷達搜索目標、末端防禦系統緊急啟動,只見新型艦炮萬彈齊發,織出密集彈網,來襲導彈凌空開花。

這令人驚歎的海上火力背後,有一支不斷突破艦炮武器系統應用工程關鍵技術的科研隊伍。

這就是我國新一代艦炮武器系統和艦載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領域知名專家、海軍裝備研究院某所所長邱志明和他率領的科研創新團隊。

近年來,邱志明帶領他的科研創新團隊緊密結合艦炮武器裝備建設實際,瞄準學科發展前沿,先後承擔完成50多項科研項目,7項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餘項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研發5種19型武器裝備,填補了十餘項國內空白,研製的武器裝備已列裝200餘艘海軍各型水面戰鬥艦艇;制定17部國家軍用標準,解決了近百項關鍵性技術難題,開闢了我國艦艇火力兼容控制技術新領域;獲得41項國家、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3項國防發明專利,軍隊首屆科技創新群體獎,為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人們紛紛議論艦炮已是夕陽產業之時,他們一舉推動我國艦炮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即使是打狗棍,也要硬邦邦」

手捧2004年9月出版的英國《簡氏海軍武器系統年鑒》,看著印刷精美的某型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的照片,邱志明心潮難平。

照片旁,有一段引起世界關注的文字:對掠海導彈的攻擊,美國海軍4次3中,中國海軍8次8中。這段話,讓邱志明想起了多年前曾許下的一個心願。

1982年,邱志明即將完成本科學業時到工廠進行畢業實習,看到我國艦艇的艦炮還處於人工、手動操作狀態,他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努力使我國艦炮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當時,邱志明注意到某型艦炮在設計、生產定型時遺留下一個「老大難」問題:發射200發左右炮彈後,輸彈裝置就發生斷裂,失去連射能力。此前,不少科研人員苦心研究這一問題,卻都無功而返。這是當時國內同行不願觸碰的難題,也成為制約我國海軍艦炮武器戰鬥力生成的瓶頸。

令人意外的是,在事關能否順利畢業的節骨眼上,邱志明毅然將其選擇為畢業設計課題。有人勸他:「這個課題難度大,有風險,短期內難有結果,搞不好還會影響你畢業。」

搞科研哪能怕失敗?為了提高戰鬥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邱志明連續奮戰10個月,進行大量分析和運算,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提出了改進思路和技術方案,寫出題為《某型艦炮輸彈簧斷裂分析及提高彈簧壽命的技術方案》的論文,受到評委充分肯定,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

此時的邱志明,並不滿足於「紙上談兵」,而是一定要通過實踐突破難題。在導師的幫助下,他奔赴工廠進行改裝試驗。在當時條件下,邱志明只有一次試驗機會,令人驚歎的是,經過技術改進後的艦炮從二百發、五百發、八百發,一直打到近一千發,輸彈簧都安然無恙。

邱志明終於成功了,此刻的他才21歲。正當邱志明準備在艦炮科研領域大展青春宏志的時候,世界新軍事變革曙光初綻,精確制導武器向傳統的「海戰之神」——艦炮提出了嚴峻挑戰。

當時業內專家議論紛紛:導彈滿天飛,艦炮是「戰爭之神」的地位和作用徹底下降,在現代兵器的家族裡,艦炮頂多算是「看家用的打狗棍」。

邱志明也陷入沉思: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艦炮承擔的使命不斷拓展,既要對海、對岸、對水下目標進行攻擊,還要防空、反導。這就意味著,要用信息技術使得艦炮系統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直至攔截導彈!

初出茅廬的邱教員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擲地有聲地說:「同學們,雖然世界上高新技術武器不斷發展,艦炮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但我們要記住一個事實:艦炮是集機械、電子、液壓、光學於一體的綜合體,也是當今世界裝備量最大、使用範圍最廣的艦載武器之一。即使艦炮是『打狗棍』,也要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它變得硬邦邦!」

他是言者,更是行動者。1987年6月,邱志明放下教案走下講台,來到海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室,在過傳義、朱錫斌、毛炳祥、舒長勝等一批火炮界知名專家的指導下開展艦炮論證和科研工作。此刻,他感到如同一粒種子回到期盼已久的土地,如饑似渴地向老前輩學習,更加廢寢忘食地工作。

艦炮武器系統的優化研究,一直是艦炮界難以攻克的難題,剛剛步入工程研究實踐的邱志明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倔強地瞄上了這座「標靶」。

從此,邱志明的生活開始與機房相伴。當時,研究所機房只有1台小型計算機,運行速度慢,各單位的科研人員按小時輪流上機。邱志明和同研究室的年輕人孟慶德一起,事先編好程序,白天上機運行驗算,晚上加班推導修改。每天早早地來,爭排第一個,帶著冷饅頭進機房,盯著屏幕看結果。傍晚機房清人鎖門,趕巧還沒算完,他們總是央求管理員寬限再寬限,可一「放閘」往往就是數個小時。

半年過去了,邱志明和他的戰友一起進行了數萬次的推演計算,最終創造性地解決了艦炮武器系統性能、參數的優化難題,奠定了我國艦炮武器系統總體性能、指標論證和參數優選等重要理論技術基礎。該成果後來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為讓國產軍艦的艦炮論證設計研究早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邱志明和他所在的團隊一起拼盡全力、狂飆突進。在同事眼中,他們的每一天都像是在「衝刺」。

汗水澆開絢麗花。邱志明和他率領的團隊論證並參與研製的某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在對反艦導彈的攔截試驗中打出8次8中的好成績,使我國艦炮武器系統一舉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當人們疑惑於「艦炮打超音速導彈」是否可行之時,他們已將神話變成現實。

「突破迷障,唯有不斷創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往今來,武器裝備矛與盾的博弈與對抗一刻也沒有停止。

隨著科技進步和戰場需求的變化,反艦導彈在增大射程、提高速度、提高精度和提高抗干擾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發展,攻擊能力越來越強。特別是近年來,大多新研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從過去的亞音速發展到2馬赫,有些甚至達到3∼4馬赫,突防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加快發展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超高射速、小口徑艦炮,並將其作為艦艇最後一道防線,已成為十分緊迫和重要的問題。

帶著這份緊迫感和危機感,當人們把目光聚焦到我國艦炮身上的時候,心中產生一個巨大的疑問:我國的小口徑反導艦炮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往後如何發展,才能攔截超音速的反艦導彈呢?

「用艦炮對抗如此先進的導彈簡直是個神話。」此時有人提出,將艦炮在未來海戰中的作用地位由主戰裝備降為保障裝備,放棄艦炮對抗導彈。

無疑,這是艦炮行業發展前進的巨大迷障。如何破障突圍?作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邱志明面前是一道難解的人生考題。

「前方沒有路,我們就要蹚條路!」面對生存危機,邱志明和他率領的團隊團結一心、攻堅破難,拼了!在他的統一指揮下,課題組兵分兩路,一路外出調研,摸清部隊需求和支撐艦炮武器系統發展的工業生產水平;一路「閉關」在家,查閱資料,推導建模仿真驗證。

經過摸索,邱志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某近程反導艦炮武器系統基礎上,大幅提高小口徑艦炮的射速,達到以快制快的效果。

這個思路,一直是國內外火炮技術領域專家希望解決,但又鮮有人敢於嘗試的難題。因此,邱志明的大膽設想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在業內引起強烈震動,質疑聲迎面撲來。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邱志明以沂蒙漢子特有的剛毅和堅韌,不為所動,主持研究所、工廠和軍代表室聯合組成的課題組,進行多方案論證和分析,進行大膽設計。

隨後,工廠按確定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試制加工和調試,解決了十餘個技術難題,攻克了三大關鍵技術,性能指標實現了跨越式突破,取得了多項發明專利,標誌著我國小口徑火炮在提高射速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艦炮打導彈」。

一個科研團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於持久的創新力。當人們驚歎於他們所取得成績的時候,邱志明和他率領的團隊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新的領域、更大的系統。

一次,邱志明和自己的前輩舒長勝、毛炳祥到部隊做試驗,聽到有位艦長反映,現在很多新型艦船都配備了對空、對海、對陸、對潛等多種不同用途的新型武器系統。然而,艦載武器種類和數量增多後,作戰效能卻沒能同比增強。

「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們緊緊抓住這個問題。隨著調研不斷深入,答案越來越明晰。

原來,過去艦艇上的武器系統相對較少,人工判斷、調度全艦火力即可滿足需求。如今,高速、隱身、精確制導武器不斷湧現,艦艇火力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配置越來越雜,武器之間存在的射界重疊、火力交叉容易產生誤射誤傷。為保證艦艇自身和艦載武器使用的安全,多武器火力很少同時交叉使用,使全艦武器難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效能。

困擾部隊作戰的難題,就是科研攻關的方向。在舒長勝、毛炳祥等行業前輩開拓性工作的基礎上,邱志明帶領他的團隊持續奮鬥、創新發展,在艦艇火力兼容控制技術這一嶄新的研究方向上砥礪前行,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承擔「新型驅護艦火力兼容自動控制系統」的研製任務。

新事物的誕生總是會伴隨陣痛。艦炮、艦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深彈武器、魚雷武器、電子戰系統和直升機等武器的研製相對獨立,上艦後要進行火力兼容自動控制,將涉及很多工業部門。其間,既有技術難題又有體制障礙,有時一個接口就要協調十幾次,反覆磨合,而接口協議確定後,還需要建立模型,進行實時解算、實時控制。

「當時的計算機速度慢,推算火力兼容的模型,並對其進行驗證,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邱志明的老領導舒長勝回憶道。

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多次艦上試驗,他們終於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然而,邱志明並沒把獲獎作為項目研究的終結,在解決單艦的火力兼容問題後,他帶領團隊乘勢而上,針對編隊內各艦艇裝載的幾十座,甚至上百座多種武器,開展海上編隊火力兼容自動控制系統研製,對實現編隊內武器系統的自動管理和兼容控制等重大技術難題展開攻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現已應用到海軍新造的各型艦艇之中,為提高海上編隊整體作戰能力作出了突出貢獻。

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確立了他們在行業內的領軍地位。

當人們驚歎於他們取得的豐碩科研成果之時,一個創新群體悄然崛起。

「後繼有人,事業永恆的基礎」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談及取得如此眾多成果的原因,邱志明深情地說。作為團隊領軍人,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團隊凝聚起來,發揮團隊的協作能力。

邱志明常說,一個科研團隊就像一個籃球隊,既有前鋒又有後衛,合作是基礎,贏球是關鍵。一個研究室就像是一條船,這條船要想走得快,必須有掌舵的、有拉帆的、有搖槳的,各司其職。

在邱志明的團隊裡,有幾對堪稱「黃金組合」的科研搭檔。張纓性子急,幹活快。他們就讓比較穩健的蔡凌跟她搭檔,張纓編完程序都讓蔡凌看一遍,就不會有大的漏洞。張、蔡聯合主研的艦炮數字交流隨動系統,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邵秀明和崔東華則是「老少配」,十餘項成果獎已經轉化成了戰鬥力。徐魯威和夏學文都屬「穩健型」,這對搭檔在艦艇火力兼容控制技術這個充滿風險的全新領域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明白,大家處在同一條船上,齊心協力讓船快速到達勝利的彼岸,人人都受益;如果船走得慢或是翻了船,大家都耗著甚至是落了水,則是害人又害己。其實,這種凝聚力不僅僅來自大家對團結的理性認知,更來自於邱志明的率先垂范。

邱志明29歲破格晉陞為高級工程師,開始擔任研究室副主任、項目組長,後來擔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因忙於科研,他在孩子出生7天后才見上第一面;經常是捲個煎餅去加班,30多歲就得了腎結石和胃出血,住院第三天又跑回試驗場。同事們都說,他身上有股凝聚力。

孟慶德與邱志明年齡相當,在校學的是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可幹的是武器系統專業。在與邱志明的長期合作中,兩人配合默契,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現已成為艦炮武器系統的知名專家。張世英與邱志明是同班同學,幾十年和諧相處互相支持,已成為新概念武器的論證研究專家。

「在這裡工作,你不用為前途操心,唯一需要操心的是工作能不能幹好,以及如何幹到最好。」邱志明團隊裡的人都這樣說。張纓剛剛結婚的時候,邱志明還是室主任,當時根本沒想過結婚還需要房子的時候,邱志明就把房子的鑰匙給她送了過去。年輕工程師顧曉東到單位報到後愛人沒工作、孩子上學沒學校,都是邱志明親自出面協調的。

良好的團隊氛圍,讓邱志明領導的研究室先後兩次榮立集體二等功,他帶領的項目組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2007年12月,邱志明走上某研究所所長崗位。他把履職崗位當成創業機會,凝聚起了更大的科研創新團隊,在更高層次上謀劃艦載武器系統的建設發展,研究所2008年被評為海軍從嚴治軍先進單位,2009年被評為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2010年被評為海軍「四無」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海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

2000年,邱志明針對海軍艦載武器「冷、熱」發射並存的實際情況,整合研究所、牽頭工業部門的計算機控制、導彈控制、軟件工程、空氣動力學等10 多個專業方向的100多名人員聯合攻關,經過近10年的時間,突破了多武器冷熱兼容發射技術,攻克了發射系統總體、一體化發射模塊、通用發控等技術,實現在艦艇有限空間內高火力密度發射多類型武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12項發明專利。

「一個個具體科研成果的作用畢竟有限,後繼有人,才是事業永恆的基礎。」邱志明從過傳義、朱錫斌、毛炳祥、舒長勝等老專家身上總結出一條經驗:「一定要讓年輕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每幹完一項工作,邱志明都特別注重總結,撰寫的《艦艇火力兼容技術》、《艦炮武器系統優化》、《艦炮武器系統分析》等著作相繼問世,把成果從理論上固化下來,使行業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其實,邱志明著述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國防事業後繼有人。他從事科研30多年,手把手幫帶過的科研骨幹和親手帶的博士、碩士研究生達幾十人,崔東華就是其中一位。

2011年12月,崔東華因科研成績突出,成功當選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而她的70多位本科同學中,目前有50多人在美國發展。崔東華說,「從偶然進入這個領域到最終堅持下來,其實有很大的必然性」。

崔東華所說的必然性,就是一直以來,被團隊裡充滿和善與友愛的環境所吸引,更被前輩創造的業績所震憾。她剛剛進入部隊時有些茫然,是邱志明參與主編的厚厚一本60餘萬字的《艦炮武器系統射擊效力評定》,成為她從事艦炮武器系統論證與研究的啟蒙。

崔東華從邱志明身上汲取的,更多的是執著理想、不懈奮鬥的精神力量。她經常下部隊搞試驗,難以照顧家庭,孩子從上小學起就在脖子上掛起鑰匙和手機,每到放學時間,崔東華就在試驗現場打電話搖控指揮孩子拿鑰匙開門、開微波爐做飯。崔東華說,正是邱志明等人的拚命與忘我,激勵著她把事業舉過頭頂。

在邱志明的團隊裡,站在前人肩膀上前進的並不是崔東華一個人。徐魯威、肖亮等科研骨幹迅速崛起,支撐艦炮武器系統向著更廣的領域發展,顧曉東、王亮、桂秋陽等年輕幹部嶄露頭角,讓艦艇作戰武器系統發展有了新生力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邱志明和他率領的團隊路正長,書寫海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輝煌將更多。

      責任編輯:冬瑾
中國海軍遠海奔襲演練 發射空空導彈      [2013-01-14]
俄媒:中國狠購國外艦艇強海軍      [2013-01-14]
中國新艦炮或可打4倍音速導彈      [2013-01-14]
中評:兩岸應嘗試南海軍事合作      [2013-01-14]
美欲為解放軍量身定做空海囚籠      [2013-01-13]
中國海軍網絡招飛 配艦載機圖      [2013-01-12]
俄海軍將在敘海岸附近戰鬥演習      [2013-01-11]
英商組建「私家海軍」打海盜      [2013-01-08]
中國海軍護航編隊首訪胡志明市      [2013-01-07]
俄曝中國最新殲16優先裝備海軍      [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