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那地村保保小學,李阿作在為調皮的弟弟擦鼻涕(1月8日攝)。新華社 【文匯網訊】據新華網報道,9歲,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仍是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紀,而廣西隆林縣德峨鄉那地村留守女童李阿作卻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4年前,父母外出打工,年僅5歲的李阿作開始照顧3歲的弟弟和上小學的哥哥,做飯、洗衣、餵豬……只要父母不回家,她就要一直堅持下去。網友讚歎李阿作的堅強,認為她就是「最堅強留守女童」,同時呼籲有關政府方面應該盡快伸出援手。
3個孩子一個「家」
李阿作住在逢雨便漏的簡陋平房裡,約15平米的房間內,一半被打穀機、水桶等雜物佔據,屋內外都沒有粉刷,觸目皆是裸露的磚頭和縫隙。
李阿作家裡有七口人,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大姐和二哥小學畢業後就到廣東打工,現在她和大哥李世成、弟弟李阿主留守在家。
記者見到李阿作時,她正提著滿滿一桶豬食準備到山上的豬圈餵豬,小小的身子在山坡上一搖一晃,和那只沉重的桶顯得十分不協調。
這裡是大石山區,地面崎嶇不平,每走一步,李阿作都會小心翼翼,「路太滑了,不然我就會從山上摔下來」。
那地的1月氣溫多在零度徘徊,寒風吹在臉上生疼。但即便這樣,李阿作每天5點就要起床收拾家務,為哥哥弟弟做菜做飯,一切收拾完畢後,才能去上學。
做完飯後,李阿作準備洗衣服。水缸裡裝滿了前幾天從山上打來的泉水,記者將食指伸到水缸中,寒意如針刺般侵入骨內。放粉、攪勻、侵濕,李阿作嫻熟地操作著。而後,她手捏褲腳,一個半握拳頭在20厘米寬的搓衣板上來回滑動,冰冷的水將她稚嫩的小手凍得通紅。
李阿作的叔叔李正安說,李阿作5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獨自留下了3歲的弟弟和上小學的哥哥,「那時,李阿作就開始學著做家務照顧家庭,起早貪黑,一年到頭,忙裡忙外,撐起了這個家。」
李阿作家裡幾乎與屋外一樣寒冷。可當記者走進李阿作的睡房時才發現,她和弟弟睡的床是用幾塊木板拼湊起來的,床上鋪著一張涼席,一床薄薄的被子顯得有些凌亂。
「木板很冰很硬,冬天有時冷得發抖,冷的時候我們就穿著衣服睡覺,常常被冷醒。」李阿作說冷不可怕,只是希望能攢點錢,多買幾本書讀。
艱難中的堅強令人深思
9歲,對於普通家庭的小孩來說,本應是天真爛漫,可是對於李阿作,面對她的是一個家庭的重擔。在李阿作的衣兜裡放著幾塊餅乾,她一直用小手捂著,生怕掉在地上,她說,這是在外打工的大哥給她幾塊錢買的,是她唯一的零食,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弟弟。
由於家窮,寒冷的冬季李阿作沒有買過半斤木炭,而是用玉米稈燒火取暖,每隔兩三天她就背著背簍到對面的山上撿玉米稈,山體陡而滑,背簍在李阿作的背上搖搖晃晃,在巍峨的群山中,孩子顯得異常纖弱。
李阿超說,為了父母過年回家有肉吃,李阿作堅持要養豬、養雞和鴨,「她說這才像一個家。」
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李阿作和弟弟已經很久沒有見到爸媽了,自己已經不記得上一次和父母通話是什麼時候,「爸爸的電話總是關機」。採訪時,記者試圖通過電話聯繫李阿作的父母,但數次撥號後,都是關機狀態。當聽到關機時,李阿作眼睛濕潤了,她故意將頭扭到身後,強忍著淚水。
叔叔李正安告訴記者,李阿作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年賺不到5000元,由於沒什麼文化,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不重視,總想著孩子小學畢業就可以出去打工賺錢了,沒必要讀書太多,平時也很少回家看這幾個孩子。
記者在採訪時深刻感覺到,這個9歲的孩子的堅強,其實更多的折射的是當前留守兒童面臨的艱難以及農村貧困地區生育孩子過多造成的困境。當地政府、教育部門、民政部門如何及時伸出援手,幫助這些堅強卻艱難的留守兒童,確實值得深思。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實現夢想的天
數據顯示,目前,廣西中小學校中的農村留守兒童約有141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22.5%。一些基層幹部表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個特殊群體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
李阿作現在那地村保保小學讀二年級,這裡只有50個小學生,分一、二年級兩個班,兩個老師上課。老師楊啟剛說,入冬以來,李阿作每天都要忙完家務12點才來上課,「再晚她也來,從來沒有缺席過。」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到城裡去讀書。」談到自己的新年願望,李阿作說。
不少網民表示,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要努力為留守兒童多做工作,讓陽光照進這些孩子的夢想。網友「Lucky」說,留守兒童沒能得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雖然他們很堅強,但在心理上卻很脆弱,希望留守兒童們的爸爸媽媽早點回家,希望社會給予關愛。
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小迎說,教育部等5部門近日聯合發出文件,提出了要給留守兒童在基礎設施、營養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享受「三個優先」、全面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干預等措施。下一步各級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落實好這些政策,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實現夢想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