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中評社報道,亞洲資深外交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華府指出,美國人一直自視為老大,但再過幾年中國就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當世界如此不同時,美國和西方人應當覺醒,重新思考外交戰略,推進基於規則的多邊機制。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正在美國推銷他的新書《大匯合:亞洲,西方與大同世界邏輯》。
作者提出,東西方正處於世界歷史重大的轉折點上,中國有可能最早在2016年就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亞洲經濟快速成長產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同時也提供了東西方利益、觀念、文化、價值匯合的獨特機會,從而形成真正的全球文明,而美國和西方也應當擯棄唯我獨尊的傳統思維,保持和塑造基於規則的全球多邊體制。
在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4日舉辦的新書研討會上,馬凱碩分析,美中兩國不太可能走向直接的戰爭,但只要一方在地緣政治方面有失誤,比如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又比如中國在南海問題上被東南亞國家視為威脅,另外一方就會毫不猶豫地加以利用,因此需要兩個大國都理性地盤算自己的戰略。
馬凱碩指出,美國一直自視為世界老大,習慣於發號施令,美國政治家們似乎還沒有清醒過來,或因為政治原因而不願清醒。他說:「我沒發現任何美國政治家願意留下發言記錄,稱美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二。他們不能這樣說,因為這是政治自殺行為。」他認為,由於在政治上不方便討論美國可能保不住老大的地位,其決策者並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應對西方未來不再是老大的狀況。
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的馬凱碩稱,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喚醒西方人:當你不再是老大時,不再是統治力量時,你要重新考慮你的戰略,而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體制是出路。他並不主張要另起爐灶,重建多邊體制,而是希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多邊體制的「老瓶子」能裝進新興國家發揮更大作用的「新酒」。
在新加坡外交部任職達33年的馬凱碩近年來對東西方力量的轉化多有驚人之語。近5年前他就出版《新亞洲半球——力量向東方轉移不可抗拒》斷言:西方統治歷史的時代結束了,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他勸告統治世界200多年的西方面對權力轉移,應當擺脫「問題總是別人的,解決方案總是我的」思維。
馬凱碩強調,西方獨大時代結束,並不意味著西方影響力消失。世界各國很願意與美國合作,許多觀念源自西方,但美國人要知道,好的政府比意識形態更重要——同樣是民主制度,印度成功,菲律賓失敗;同樣是共產黨國家,中國成功,朝鮮失敗。
可以看出,馬凱碩的新著秉承了上一本著作的觀點,但更強調東西方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他最關注美中兩個大國如何相處。他在接受亞洲協會訪談時指出,2013年必須最關注美中關係,許多人預期會有麻煩,但他預測會比較平靜,因為奧巴馬與習近平剛展開新任期,雙方都需要專注於國內經濟發展,其政治財富取決於經濟成功,而不是地緣政治佔優。如果他們都是理性的角色,他們會有更大的壓力去協作而不是競爭。
對於美中之間互不信任在滋長,馬凱碩對中評社記者說,重要的是加強兩國民眾之間的交往,現在中國有這麼多留學生在美學習就是好事,而經濟往來和協作,也有助於緩解兩國在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因此他對兩國關係持謹慎樂觀態度。
馬凱碩表示,今天亞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中國自鄧小平1979年開啟改革開放以來的和平崛起是人類歷史的重大發展,少有大國像中國這樣快速而和平地崛起,但過去兩年中國與日本和東盟發生的事情顯示中國再興起不像以往那麼順利。對亞洲真正重大的考驗在於:中國的鄰國能否學會接納中國崛起,中國能否學會更好地應對鄰國的關切。這需要雙方都謹慎務實。
馬凱碩在研討會上說,中國人是務實主義者,他們已經在考慮其利益與全球規則的關係,當他們發現基於規則的全球多邊體制讓他們受益時,他們就可能務實地接受和參與,世貿組織就是一個明證。在中日爭端上也是這樣,原來中國在毛澤東和鄧小平時代,可以由領導人一下子就拍板定音,但現在領導人不能不更多考慮公眾的意見,因此民族主義情緒有時候會起很大作用。不過東方文化本身是務實主義文化,中日之間有可能找到既降低緊張又保存面子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