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新華社北京3月16日新媒體專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那麼,究竟如何讓老百姓敢花錢、樂花錢呢?代表和專家紛紛為此把脈。
【刺激消費還需縮小貧富差距】一些人大代表和專家認為,近年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不同行業及群體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貧富分化較為嚴重,成為擴大消費的制約因素。
資料顯示,我國基尼系數從2000年開始越過0.4,進入國際公認的收入差距較大階段。儘管之前連續四年回落,2012年基尼系數仍高達0.474。去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而一些行業、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更大。
「一般來講,收入分配平等合理,有助於促進社會消費;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會消費傾向就越低。」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遼寧大學校長黃泰岩說,這是因為富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他們要麼消費傾向低,將錢用於儲蓄或投資,要麼熱衷於海外消費和奢侈性消費,這對拉動我國經濟幫助不大。而低收入人群雖然消費意願高,但消費能力差。同時,較大收入差距的長期存在,也使消費結構的調整升級出現失衡和斷層。
民盟中央常委韓建敏接受採訪時表示,收入決定消費,所以繁榮城鄉消費市場,核心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推動收入結構合理化,才能夯實居民消費的基礎。
【莫讓投資「飢渴症」束縛消費沖勁】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張平近日在兩會上透露,去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1.8%,超過投資貢獻率的50.4%。
一些代表認為,雖然這一局面可喜可賀,但一些地方對投資卻持有較高的「依賴症」,對刺激消費一是不重視,二是缺辦法。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增長雖然進入快車道,但居民的消費率(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仍偏低。
黃泰岩說,一些地方出於政績考慮,追求立竿見影的GDP增長,患上了投資「飢渴症」。孰不知,過多的投資將造成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如果沒有消費互動,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或成為無效投資。
「現在很多地方關註消費,多半是被投資過剩倒逼出來的。」黃泰岩說,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視消費,通過擴大就業、建立工資增長機制、出台補貼政策等來刺激消費。
【消費仍然「後顧有憂」】「別看這幾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速跑贏了GDP,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一場不期而遇的大病,就可能把生活條件打回原形。」來自遼寧鞍山的基層代表張素榮說。長期以來,醫療、教育、養老一直是制約居民消費的「三座大山」,雖然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目前仍難解決阻礙釋放消費能力的「後顧之憂」。
一些專家認為,擴大消費不能隻盯著居民消費,政府公共財政承擔的公共消費,應該對整個社會消費起到「帶頭」和「兜底」的作用。目前我國公共消費還是一塊「短板」,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保障供應不足,這導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沉澱到生活必需領域,抑制了消費增長。
全國人大代表、民營企業家於洪說,應充分發揮政府消費「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完善各類社會保障,搬掉壓在居民消費頭上的「大山」,釋放其消費能力。
【誰來保障「有尊嚴地消費」】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由生存型(解決溫飽)向享受型(追求舒適)加快升級,群眾對消費的需求不斷豐富,熱點頻出,亮點頻現。但當前的消費環境,卻在不斷地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
於洪表示,在一些地方,市場上還存在假冒偽劣產品、秩序混亂、監管不力等問題,難以保障消費權益。因此,有必要從「軟」「硬」兩個方面抓好消費環境。
一些商業人士認為,既要加大消費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合理化扶持汽車、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方式,也要大力整頓市場秩序,打擊市場亂象。
「政府要用政策杠桿撬動、引導居民消費,同時也要擔當好『保護神』的角色,使居民敢於消費,樂於消費。」於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