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新加坡一名教授分析稱,如果中國的市委書記和市長任期內長期把錢花在民生和環保,那麼他升官的幾率是負值。
據羊城晚報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鄧永恆教授,搜集了中國283個中小城市的市長和市委書記10年的政績和升遷結果,分析結果顯示:如果市委書記和市長任期內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話,升職概率將高於8%,如果任期內長期把錢花在民生和環保,那麼他升官的幾率是負值。
這項有趣的學術調查研究,一針見血戳中時下幹部選拔制度積弊,即重GDP,輕民生;重發展,輕環保。官員陞遷主要與GDP高低存在因果關係,「綠色官員」升官的幾率是負值,敦促人們對當下官員政績考核弊端需正視和改革。
GDP原本不是壞東西,因為它能反映一地的經濟實力。改革初期,經濟凋敝,百廢待興,老百姓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那時追求GDP增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對此,不能一味詬病,或簡單否定。但是,假如以GDP論英雄,發展唯GDP,以至於讓GDP數字淪為一地官員的「政績枷鎖」,地方發展必然會劍走偏鋒,甚至誤入歧途。
多年來,一位官員幹得好不好,能否陞遷,GDP數據和增幅幾成唯一的考核標準,並成為一種慣性,或是官場潛規則,「逼使」官員以「GDP掛帥」,以至於走上兩個極端:一是片面追求GDP發展。一些地方「快字當頭」,動輒「全民招商」,盲目上馬工程和項目,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不管不問。二是無視民眾幸福感。在有些地方,GDP數字十分好看,但發展的代價卻是破壞資源與環境,甚至犧牲百姓利益,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寥寥。
或有人納悶,人人詬病「以GDP論英雄」,但它為何卻如「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以至於出現「綠色官員」升官幾率是負值的尷尬境地?個中道理也簡單:一是官員能否陞遷,民眾缺乏「話語權」。二是「以GDP論英雄」並非哪一級官員的需要,而是層層官員都需要。當官員陞遷與GDP掛鉤時,下級官員只有幹出好看的GDP數據,才能給自己臉上「貼金」,才會墊高自己的陞遷之路。
在「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淡化了GDP增速的量化要求,而民生成為其中的關鍵詞。在一些專家看來,這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大信號,也給民眾以更多的期待。然而,前不久,有記者整合31省區市未來5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發現GDP「翻番」依然是最頻繁出現的字眼。可見,只要評價地方官員政績GDP這根指揮棒不變,「綠色官員陞遷難」的局面不會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