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李克強外訪彰顯中國擇友新標準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5-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5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會談。

【文匯網訊】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在未來十年裡,中國經濟有望在總規模上接近美國,而這將不可避免地深化並拓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孤立的中國無法發揮其全部潛力,中國的持續崛起有賴於成功融入世界體系。

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29日載文《中國擇友新標準》,摘要如下:

中國總理李克強首次出國訪問的行程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在亞洲,他選擇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歐洲則是瑞士和德國。的確,久拖不決的邊界爭議、對亞洲領導權的競爭,讓中印關係充滿挑戰,但在歐洲,以法國和英國的規模,以及與中國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來看,似乎是更合理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習近平在4月選擇以俄羅斯作為自己就任來的第一個出訪國。所以在中國兩位領導人的履新訪問計劃中,並沒有美洲、中亞、中東或非洲國家的位置。

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國。在未來十年裡,中國經濟有望在總規模上接近美國,而這將不可避免地深化並拓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孤立的中國無法發揮其全部潛力,中國的持續崛起有賴於成功融入世界體系。

然而,中國頗為獨特的歷史則意味著,今天它在國際社會裡並沒有多少舉足輕重的朋友和可以長期維繫的盟友。正如它的名字所顯示的,幾千年來,中國認為它是世界的中心,無法想像其他國家可以與它平起平坐。在那個年代,中國並沒有結交盟友的想法,因為沒有這個必要。1793年乾隆皇帝對馬戛爾尼勳爵(Lord Macartney)率領的英國貿易使團的回覆中,就表達了這個意思。乾隆皇帝表示普天下的所有國家及其君主都在沐浴「天朝」的恩德,通過陸路或海路送來了昂貴的貢品。「天朝」無所不有,外來的「奇技淫巧」沒有任何價值,其製造品也沒有任何用處。

到了20世紀上半期,美國在中國內戰中對今天退據台灣的國民黨的支持,為當今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不平靜關係埋下伏筆。根據1979年的《與台灣關係法》,美國政府在任何台灣與大陸的衝突中都負有支援台灣的義務。直到1971年,中國共產黨征服中國大陸22年後,國際社會的大多數主要國家才追隨美國,承認毛澤東領導的北京政府是中國合法政府。

今天,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擾亂1945年以來的全球勢力均衡。但中國仍處在它長期的「光榮孤立」符咒的影響之下,如果鄰國聯合起來抵制中國影響力的提升,這個國際舞台上的後起之秀仍很有可能被孤立,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

因此,隨著中國自身實力的增強,面對以美國為首的、排除中國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中國有著越來越強烈的需求來在世界各經濟大國中尋找戰略盟友。或許與中國關係一直不溫不火的印度能成為中國的好夥伴,但也許不會成為緊密盟友。中印關係的持續發展可以在東亞制衡美日聯盟產生的影響。但巴基斯坦是一個問題,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真正的長期盟友之一,卻是印度的傳統敵人,這可能限制中印友誼可以達到的熱度。

歐洲雖然經歷了經濟危機,但仍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就其經濟規模以及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領導力來說,具有優先的重要性。李克強首次出訪選擇德國和瑞士顯示了中國在歐洲選擇盟友時秉持的標準:經濟上穩定,擁有足夠的能量和影響力,地理上處於歐洲心臟位置。德國、瑞士都和中國形成了穩定的政治經濟關係。兩國都在改革開放之初就進入中國投資。事實上正如李克強指出的,瑞士電梯公司迅達集團(Schindler)與中國企業成立了1979年之後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85年德國在中國成立的兩家著名的汽車合資企業(德國大眾分別與「長春一汽」、「上汽集團」成立)都已成為市場領導者。

與德國、瑞士相比,其他歐洲主要國家都不具備和中國形成長期夥伴關係的條件。首先要考慮的兩個國家,即法國和英國,和中國的外交關係都曲折反覆,受到達賴喇嘛、香港等問題的不時干擾。英國和法國均未從金融危機中恢復,而且看起來兩國都還要經歷多年的經濟困境。在其他國家中,意大利似乎面臨著嚴峻的內部治理問題,而且像西班牙一樣,很難維持國內經濟的穩定。

而且,李克強訪問瑞士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就是要給2010年就開始協商的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畫下最後的一筆。這將是中國與外國達成的十多個自由貿易協定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為瑞士經濟總量位於全球前20之列,而且擁有發達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這項協議為中國企業在歐洲心臟位置贏得了一個平台,可以借助其開拓歐洲市場,尋求新技術。對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的期待最近已激發一波中國對瑞士的投資潮。在2013年頭三個月裡,中瑞貿易同比增長100%多,其中瑞士維持著高額的對華順差。

中瑞形成的緊密的經濟關係相對來說是近期的事,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德國就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投資國和貿易夥伴之一。德國各個強大的產業,從汽車(大眾、寶馬、奔馳)、化工(拜耳)到工程(曼集團、西門子、蒂森)都在中國大舉投資。在歐盟試圖以不公平競爭為理由對中國光伏和電子企業施加限制的爭議中,德國已經證明自己是中國的有力盟友。在華為因美國壓力而被迫放棄開拓美國市場的情況下,無論對該企業還是中國其他的電子設備製造商來說,中歐雙方就它們的貿易分歧達成良好的解決方案,都是極其重要的。這場中歐貿易爭議現在急需高層介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克強對德國的訪問正當其時。

2023年,當李克強向他的繼任者移交權力時,中國經濟總量很可能從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多,將真正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者之一。到那時回頭看,李克強的首次海外訪問將被視為通向更高水平的全球參與和融合的重要一步。

李克強亞歐四國行
      責任編輯:吳小慧
菲聲稱中國船艦欲截斷仁愛礁菲駐軍糧水      [2013-05-29]
李克強笑看德前總理施密特展煙癮      [2013-05-29]
李克強:要大力發展服務業      [2013-05-29]
李克強外交首秀展現「李氏風格」      [2013-05-29]
中國豪華飯店或因反腐「受重創」      [2013-05-29]
美20項武器機密遭洩 賴中國黑客      [2013-05-29]
中國掌控仁愛礁 菲宣佈放棄行動      [2013-05-29]
日艦監聽中國元級潛艇被華艦跟蹤      [2013-05-29]
韓媒關注中國微博拉80高官下馬      [2013-05-29]
默克爾對中國低姿態求經濟實利      [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