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8月12日上午,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新書發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鳳凰網在新書發佈現場對話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和《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編輯組成員、人民日報社副編審魯靜,講述朱鎔基在該書出版過程中提出的編輯原則、意見等,以及與編輯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據鳳凰網報道,據黃書元介紹,朱鎔基會將本書的全部稿費捐給一個基金會,名稱叫實事助學基金會,「他本人一分錢都沒有動」,另外,該書出版前曾印500本送給原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與朱鎔基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徵求意見。
作為編輯組成員,魯靜在該書編輯出版過程中與朱鎔基有過多次接觸,她稱朱鎔基平時非常幽默,「跟總理在一起的時候基本上是談笑風生」。朱鎔基時刻關注該書的進展,魯靜說,「有時候他經常會對文章一個很細微的地方做出調整,比如某一張照片。他的記憶力特別好,今年已經85歲,但在圖片做註釋的時候,他會想起來這個照片的人是誰,是在哪個地方,包括當時考察的細節」。
魯靜告訴記者,朱鎔基親自定了一個選文的原則,就是忠實歷史。「凡是重複的、別人代筆起草的、已經公開發表的一律不選。朱總理肯定親自過問,每篇都經過他的同意」。
朱鎔基會把稿費捐給實事助學基金會
記者:以前曾出版《朱鎔基答記者問》和《朱鎔基講話實錄》,現在又出版《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順序?
黃書元:朱鎔基同志退下來以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當時就把他的一些講話等,全部收集起來。資料浩如煙海,很多,一千多萬字,究竟從哪裡切入作為第一本書出版,當時想過出專集,比如朱鎔基論經濟,朱鎔基論政治,朱鎔基論外交等,但大家覺得都不是很滿意,因為總理作為一個「大當家」的,開會經常是談多方面,談到外交、政治、經濟,不能把文章肢解了。
後來想來想去,《朱鎔基答記者問》當時是一個「保留節目」,非常精彩,很多同志都非常期盼,變成他的一個品牌。
朱鎔基同志對別人給他寫的稿不感興趣,全部都是他自己的講話,這些講話很多都是錄音、錄像,《朱鎔基講話實錄》從一千五百多萬字中整理出124萬字。後來上海的同志說朱鎔基同志在上海當書記的時候講話也很精彩,是不是也把它整理出來,所以就從裡面整理出40多萬字。
記者:再過兩年會不會繼續出版朱鎔基的下一本書?
黃書元:暫時沒有這個打算,現在起碼沒提出。
記者:封面照片是如何選擇的?
黃書元:是我們一個編輯梁韻選的,這個照片得到了高度評價,認為很好,不是朱鎔基總理自己直接選的,是編輯選好以後,他看了很滿意。
記者:剛才你說該書的版稅會全部捐給朱鎔基的基金會,基金會的名字是什麼?
黃書元:朱總理本人一分錢都沒有動,他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將來會把稿費全部捐獻。基金會名稱叫實事助學基金會,過幾天會有新聞發佈會,還是以新聞發佈會為主吧。
記者:當時《朱鎔基答記者問》的版稅是多少?
黃書元:我估計可能不會少於三四千萬。
朱鎔基新書曾印500本送江澤民等同志徵求意見
記者:人民出版社出版很多領導人的書籍,出版朱鎔基的書與其他人有哪些不同的挑戰?
黃書元:由於稿子不一樣,像毛澤東、鄧小平的書,都是中央文獻研究室整理出來,然後交給我們出版,相對來講是他們專門做這個事,我們不需要太多的過問。而朱鎔基的這個工作是總理同志的辦公室人員,加上一些專家,還有出版社的編輯,我們參與得更深一點。
記者:朱鎔基在出書時有沒有提前確定一個大概的原則?
黃書元:據我所知,當時主要還是認為出書要實事求是,客觀真實,這是一再強調的。
記者:朱鎔基的書與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吳官正的《閒來筆潭》有哪些不同?
黃書元:吳官正同志的書是他退下來以後,自己寫出來的,每天早上五點鐘就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寫一些東西,寫好以後由打字員打出來,然後交到我們這兒。從挑選的角度來講,朱鎔基同志的講話材料特別多,從那麼多材料中挑出來,難度就大了。
記者:你剛才提到該書先前印了500本給其他同志徵求意見,都有哪些人?
黃書元:就是他的部下、朋友,以及在一起共事過的同志,他們更瞭解情況,對當時情況比較清楚。
記者:包括當時與朱總理一起工作的國家領導人嗎,比如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等?
黃書元:都有,都應該有。
記者:他們有沒有提出什麼意見?
黃書元:基本都是是高度評價,充分肯定。
朱鎔基親自確定的選文原則是忠實歷史
記者:這本書的送審報批過程是怎麼樣的?
魯靜:這本書肯定與朱總理的前兩本書一樣,都是履行了正常的報批手續,一路到中辦批,報批合格以後出版社就來操作,都很順利。
記者:朱鎔基對該書的編輯工作有什麼樣的建議和意見?
魯靜:這個書第一作者肯定是朱總理自己,從選文開始都是在朱總理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朱總理的講話特別豐富,基本上句句精彩,聽他報告是享受,我們對著那些資料,如何取捨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朱總理親自定了一個選文的原則,就是忠實歷史。凡是重複的,因為有些內容免不了重複,可能在這講了,在那也講了同一個內容;別人代筆起草的;已經公開發表的一律不選,這是我們一直秉承的選文風格。朱總理肯定親自過問的,每篇都經過他的同意。
選文的工作主要是由朱總理身邊的秘書完成,編輯組的組成人員就是首長身邊的工作人員,有關方面的專家,另外還有我們出版社的兩個編輯,我是其中之一,共同來做這個事情。選文主要是由首長身邊的工作人員秘書來完成,因為他們熟悉首長的整個工作脈絡、歷程,對很多事件把握的比較準。
記者:朱鎔基一般怎麼關注該書的進展?
魯靜:應該說他時刻關心事務的進展,而且對每一個步驟,包括每一點進展有詳細的瞭解,我們也要去及時匯報,有時候他經常會對文章一個很細微的地方做出調整,比如某一張照片。他的記憶力特別好,今年已經85歲,但在圖片做註釋的時候,他會想起來這個照片的人是誰,已經過去20多年了,他也能提示出照片中的人,是在哪個地方,包括當時考察的細節,他都能想起來。
朱鎔基很幽默 與總理一起基本是談笑風生
記者:在編輯書籍的過程中你與朱鎔基見過幾次面?
魯靜:那很多了,經常的交流還是有的。我們在北京有一個辦公的地方,大家在一起。
記者:每個星期都會開會嗎?
魯靜:應該說是經常,不能說開會,因為編輯組本身就是團體協作的一種小範圍工作,大家經常互相溝通。
記者:在該書編輯過程中,朱鎔基有沒有對該書的編輯思路進行過調整?
魯靜:他平常非常和藹,很慈祥,工作進度我們都是隨時向他匯報,他也會用多種方式跟我們交流溝通,把他的意見反饋給我們,應該說這種交流和溝通非常和諧。
記者:在工作中朱鎔基總理給你什麼印象?
魯靜:總理在工作上給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非常細緻,而且特別嚴謹,追求完美,使得我們的工作肯定一絲一毫都懈怠不了。
跟總理在一起的時候基本上是談笑風生,而且很幽默,每次都是感覺這樣,如浴春風的感覺。
記者:朱鎔基因為編輯問題與你們發過火嗎?
魯靜:沒有,不是說他從來不對老百姓發脾氣嗎?他從來都不對老百姓摔板凳,只對貪官,我也算老百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