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退休10年後,向來低調的朱鎔基以「上海講話實錄」的形式,再次走入公眾視野——8月12日,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一書,在全國各大書店公開發售。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這讓很多上海人想起了1988年朱鎔基競選上海市長時的話——「到上海後,這三個月的白頭髮比什麼時候都多。江澤民同志預言一年之內我的頭髮全部變白。」
直到1991年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在上海度過了三年的主政時光。這三年,對他來說,是首次擔當地方大員,滿頭白髮換來上海關鍵時刻的成功轉型。在此期間,朱鎔基同時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院長,是四個博士生的導師。
正如北京大學立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曉冬在朱鎔基的新書首髮式上的評價:「偉大的政治人物並不會因為淡出政壇而被人們遺忘。」
儘管退休後,朱鎔基一貫保持低調,46萬字新書將市長朱鎔基、先生朱鎔基、作者朱鎔基的多面角色重新翻出,展露在世人面前。
市長朱鎔基
與前兩本書主要收錄朱鎔基在副總理、總理任上的講話不同,這本書最大亮點在於,講話者的身份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那位大國總理,而是一個普通上海「地方官」。
1988年2月6日上午,從國家經委副主任職務履新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的朱鎔基,乘火車抵達上海。當天下午,這位60歲的候任市長就到了上海財政局聽取報告。
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朱鎔基先後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兼市長。其間,時逢上海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財政收入滑坡、工業不景氣、市政基礎設施陳舊、政府部門官場氣息猶存。
他自己當時也感慨,「我感覺自己是坐在火山上,不知哪一天會爆發。」
朱鎔基任上海市市長前做了不少準備,一到上海就對經濟工作、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等開展調查研究。他到上海抓的頭一件事,就是把解決上海市民的副食品供應作為工作突破口。此後他又提出重點抓三件實事:交通、住房與煤氣、菜籃子。
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逄先知當時在上海工作,他還記得朱鎔基當時丟下的「狠話」:「在上海取得民心主要是靠『菜籃子』,你把『菜籃子』丟了,我們就垮臺了。」
原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兼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鄭辛逸回憶,在解決上海市民生活用氣問題時,朱鎔基到上海石化廠檢查工作,當時有位廠領導提出供氣有困難,但理由不充分,鎔基同志聽了生氣地說:你不給液化氣,我拿你是問。這種嚴厲的口吻,正說明他為市民群眾謀利益的態度和決心。
在1990年2月26日對《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徵求意見稿)》的幾點意見中,朱鎔基批評:「為什麼現在黨同群眾的聯繫這麼差?現在是黨和權聯繫在一起。我們是執政黨,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還沒有做到在法律面前黨員和群眾一律平等,總是『刑不上大夫』啊。」
這種處處為人民考慮的態度也延伸到朱鎔基出書過程中。朱鎔基歷來關心自己書籍的價格。三本書他都對定價提出意見,要求出版社在不賠錢的情況下盡量降低價格,「讓老百姓都能買得起」,項目組的負責人、人民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陳亞明介紹。早在第一本書出版時,朱鎔基就已決定將不斷增長的版稅收入用於公益事業,並且已經在著手進行。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介紹,在書稿徵求意見過程中有不少中央部門和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反映,書中很多內容和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進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很契合,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朱鎔基主政上海期間,周瑞金擔任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兼副總編輯,主管報社工作。他發現,當時朱鎔基對上海新聞宣傳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持:主動利用媒體輿論維護上海的政治穩定,又重視通過媒體輿論克服阻力,統一認識,推進改革;明確要求上海媒體組織編寫有關改革的教材,在報紙上、電視上、廣播上播出宣傳,幫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改革。
推動住房體制改革時,朱鎔基將改革方案討論稿在上海主要媒體全文發佈並公開徵求市民意見,全市有80%的職工與居民參與了討論。「20多年前讓公眾參與重大民生工程的政策制定,無疑是一個創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著名民生問題專家鄭功成讚賞道。
在發展民生的同時,朱鎔基也沒有忘記發展改革。
1984年上海最早提出改革開放的思想,也報到中央,中央雖然關注了,但是沒有上到議程。朱鎔基1988年到了上海以後,一直在這個問題上深入思考。
1989年之後,全國地方媒體講改革很少。周瑞金透露,1991年春「皇甫平」系列評論就是在朱鎔基領導和支持下,在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上發表的。開篇是大年初一發表的《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緊接著《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見諸報端。「文章中寫的『1991年是改革年』、『何以解憂,惟有改革』,都引自鎔基同志在上海市幹部傳達會議上的原話。」周瑞金說。
1990年,鄧小平到上海視察了一些項目,朱鎔基匯報上海開放開發浦東戰略構想。在2月份,鄧小平在回北京的車上說,「開放浦東這個事兒要抓緊,回去給中央建議。」1990年 3月,中央派出兩個調查組,帶了一大批人到上海考察。到1990年的4月10日,國務院聽了匯報以後,給中央政治局提建議。
「如果沒有朱鎔基開發開放浦東,從戰略意義上講,不僅僅影響到上海,而且影響到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格局」,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
「《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所記錄的講話絕大部分都涉及改革與開放,朱鎔基同志將改革開放視為上海發展的動力,並直接推動上海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外貿放權、證券交易、副食品價格放開、推動住房改革、改造外商投資環境、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推進浦東開發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非常敏感的領域,而朱鎔基同志全力推進並迅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全國起到了示範作用。在上海的這些改革實踐,實際上也為朱鎔基同志到中央工作後全面推進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住房體制改革、社會保障改革等等積累了經驗。」鄭功成表示。
逄先知記得鄧小平講過,朱鎔基講經濟危機我聽得懂,「朱鎔基不迴避問題,講話很生動,一聽就明白,所以他的講話總是讓人聽不夠」。
「在他的講話當中能感受到深厚的法學功底和法治精神。」作為項目組成員,人民出版社法律與國際編輯部編審李春林發現朱鎔基是非常注重法治的。比如他在1989年6月8日《上海不能亂》的電視講話中說:「在這個危難的時刻,我為了穩定上海、穩定大局、維護法治、保護人民,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證這個目標的實現。」
「實際上朱鎔基的許多警告非常中肯,但是人們並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意思做。」李春林略有遺憾補充。
汪玉凱表示,朱鎔基在上海不到四年的任職經歷,應該說就是後來擔任大國總理的一個縮影。書上有很多觀念,現在依然值得借鑒。
先生朱鎔基
在調任上海前,朱鎔基受清華大學的劉達邀請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我本來沒有學過經濟,但對管理特別感興趣,所以,不知高低,一口應承下來。」朱鎔基在一次講話中回憶。
在通常情況下,朱鎔基一個月來經濟管理學院一次,主持召開一次院務會議,討論學院發展工作的重大問題。
等到朱鎔基奉調到上海出任市長,臨行前,他對幾位院領導說,以後我沒法來了,你們誰也不必專門來上海,到南方出差的時候來找我一趟,和我說說情況就行了。那之後,學院的具體工作就沒法兼顧了。
然而,當了上海市長的朱鎔基並沒有鬆懈對學生的培養。
朱鎔基帶的首個博士叫趙平。趙平如今是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系主任,做博士論文的時候,他常駐上海。
朱鎔基既是上海市市長,又是趙平的先生。「他在上海工作期間,我一直是他的學生,經常到上海調研並直接聆聽他的教誨。正因為如此,當我看到《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時,感到十分親切,在上海工作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趙平回憶。
趙平作為朱鎔基的首個博士生,秉承了朱退休後的低調作風,平時並不願意以朱鎔基的學生身份拋頭露面。但是這次請他來首髮式發言,趙平想先生定是知道這事的,於是自己才來了。
趙平回憶,曾經有一次他下企業視察,企業準備好了午宴,他看到後轉身就走。以後他去企業都是盡量與職工一起吃食堂,一菜一湯。「我下企業調研,企業也熱情招待,我告訴他們,老師有規定,我是不可以吃的。有時,先生和師母在休息時間也會邀我看看電影或者京劇,但從未對我有任何特殊的安排,我到企業去調研也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
在朱鎔基的言傳身教下,當時上海市506位局長全都效仿,整個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在上海的街頭巷尾,讚美之詞不絕於耳。「朱鎔基先生25年前的為政舉措,可以和當今的中央八條新規相媲美。」趙平對于先生朱鎔基很是認同。
清華大學的劉穎、牛小玢曾合作寫了一本書叫《師者(清華經管學院教授訪談錄)》,其中有一篇名為《穿著牛仔褲的學者》,講述趙平師從朱鎔基的經歷。
作為先生,朱鎔基依舊保持著一貫知難而進的精神。朱鎔基為趙平出的博士論文題目為《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研究》。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是因為朱認為,中國的經濟要迅速發展,就必須迅速改進中國的產品質量。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導致產品質量差的原因很多,涉及到整個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
「這個題目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難!首先,該題目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社會等諸多方面深層次問題,很難劃出邊界;此外,按照先生的要求,論文既要在學術上有理論意義,也要能夠對中國質量管理工作有現實指導意義。」趙平在進入博士論文的前幾個月,感到壓力很大,並產生了更改題目的念頭。
但朱鎔基明確同他說:「這個題目對中國經濟發展很重要,正因為它難,才需要有人去研究。你要堅定信心——你做不好,不僅砸了你的牌子,也砸了我的牌子。」
此外朱鎔基還總是告誡學生,「做事的嚴謹程度將導致事業上的差別,最終將導致人生的差別。」
作者朱鎔基
退休後,朱鎔基一向十分低調。在退休10年後,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集結出版他在上海的一系列講話、信件等執政行為和執政理念,將他再一次推到台前。
這是退休後朱鎔基第三次出書。前兩本書《朱鎔基答記者問》與《朱鎔基講話實錄》在2009與2011年推出後,前者最終銷量超過130萬冊,後者銷量至今已超過140萬套,均成為當年的暢銷書。
兩年前,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讀完《朱鎔基講話實錄》後,曾有這樣一句評價:「偉大的鄧小平與偉大的江澤民選擇了偉大的朱鎔基。」
魯靜介紹,2011年9月《朱鎔基講話實錄》出版後,「當時就有很多朱鎔基總理的老朋友、老同事以及讀者提出,希望再出一本收錄朱鎔基在上海工作時講話的書。」
事實上,自2003年朱鎔基正式從國務院總理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身邊的秘書和工作人員就已經開始著手收集他全部工作歷程中的講話、文章等資料;同時,將朱總理在各個不同時期形成的影音資料轉錄為文字。
兩年前,這本書就成立了自己專門的編輯隊伍,陣容強大,由朱鎔基總理辦公室相關成員、專家、人民出版社兩位編輯魯靜、侯春組成。
其總協調人李炳軍,在朱任總理時,作為朱鎔基辦公室的主任,跟隨其多年。他從第一本書起,就一直在編輯組負責相關工作,一直被排在書中致謝的第一位。今年7月底李炳軍被任命為江西省副省長。
在編輯組的多名專家中,1934年出生的著名經濟學家謝明干的名字先後出現在朱的三本書中。根據《南方人物週刊》報道,在朱鎔基任職國家經委時,他就是朱的智囊,後來朱出任總理,謝更是經常作為經濟政策擬定者之一出現,對朱的政策思路極為熟悉。
據悉,初稿文字內容很多,有300多萬字,編輯組做了大量工作,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40多萬形成初稿。後又數易其稿,朱鎔基逐篇審閱,提出許多指導意見,並最終審定了30萬字的全稿。
延續了前兩本書的編寫慣例,人民出版社為做好此項工作,成立了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項目組。項目組由編輯、出版、宣傳、發行四個小組組成。
陳亞鳴介紹,整個項目組成員從全報社進行抽調,有100多位同志參加了這項工作,可以說是舉全社之力來完成。
在編審李春林看來,「給領導人出書採取『會戰式』的方式去做,以保質量按時完工。」
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項目組對書稿進行「三審三校」。一般圖書「三審」由三個編輯完成即可。可是本書一審就有14個編輯,二審、三審又分別有8 位、7位編輯。「不止普通書籍10倍的人力來完成。」項目組編輯陳登介紹。
然而,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一欄只有一個名字「任民」。「任民實際上是『人民』的諧音,這表明我們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我們老中青,結合有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一個工作團隊完成。任民就是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不會突出個人的。」陳亞明介紹。
「這個工作是我們出版社多年形成的一個傳統,為中央領導或黨和國家領導人出書,要做到精益求精,確保萬無一失,要做到零差錯。」陳亞明說。同時,在編審過程中還需要做好保密工作。
朱鎔基總理已經是85歲高齡了,但是嚴謹和細緻的作風絲毫沒有減退,不僅逐篇審讀入選的稿子,而且經常對文稿的細微調整進行批示,有時還要召集編輯組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黃書元介紹,對於重要的稿子,朱鎔基「隨時看」:「並不是你全部完成了再送給他看,而是一出來、一有進展他就要看。」
不僅是文字,封面、圖片、書籤、定價都經過朱鎔基都親自審定。
陳亞明介紹,當時項目組做書籤時選定了幾個他手寫的字,最終上報的方案是用1988年5月4日朱鎔基寫給當時上海市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市政協副主席毛經權的一封信,內容如下:「經權同志:我來滬後曾自己訂『不題詞』以律己,因此,恕不題詞了,盼諒之。但我是京劇愛好者,開幕演出一定做觀眾。有空時還想多欣賞。」
但是朱鎔基自己重新選擇了2002年考察胡雪巖舊居後的留言:「古雲富不過三代,以紅頂商人之老謀深算,竟不過十載,驕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作為精裝本內附贈的書籤內容。
陳亞明告訴經濟觀察報,在出版《答記者問》時,朱鎔基審閱時提出,封面上他手寫體的名字太醒目,應該小一點,不要突出自己。此後,兩本書,朱鎔基的名字都沒有用手寫體,而改為了印刷體。
該書出版前曾印500本送給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與朱鎔基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徵求意見。
7月份,在該書正式出版前,人民出版社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送審。按慣例,涉及領導人的著作,總局一般會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徵詢意見,出版社根據送審回來的意見再進行修改。陳亞明介紹,這次總局很快就將書稿返回出版社,給出的意見很簡單,「同意出版」。
對於《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的發行,陳亞明表示,「這本書我們沒有走任何系統發行。此前一些銷售不錯的領導人出書,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學習的需要。但如今市場化程度高了,老百姓喜歡的書,他們一定會自己來買的。」
本書的繁體字版權由人民出版社授權,由香港三聯出版,目前正在編輯印製中,下周繁體字的圖書也將問世。
另據人民出版社透露,朱鎔基在上海之前的經歷,目前暫無出書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