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2013年9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將給世界傳遞持續發展的訊息》。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5年後的今天,有觀察人士質疑: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是否會最終導致大幅下滑,甚至「硬著陸」?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否會因各種複雜的社會難題而脫軌?李克強在文章中稱:「我的回答是:中國將保持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中國將繼續走改革開放之路。」
事實上,這已不是李克強首次在外媒撰文。2011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更是在西班牙《國家報》、德國《南德意志報》和英國《金融時報》連發三文。這次發文的背景是,2011年1月4日起,李克強起程出訪歐洲三國,每及一處均在當地權威媒體刊登署名文章,闡明中國的發展藍圖。
在《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中,李克強援引《詩經》中的名言「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指出中國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同時,他表示,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發展對其他國家有益,並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
在訪問德國前發表在《南德意志報》的題為《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一文中,李克強副總理則闡釋了中國「十二五」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發展藍圖,並從克服金融危機影響、擴大貿易領域、改善投資環境、推進服務業開放和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指出中德戰略夥伴關係將進一步發展。
在西班牙《國家報》發表的《攜手互利合作共創美好未來》一文,他則強調中國的市場優勢,表明會繼續購買西班牙國債,支持西班牙的金融市場恢復。該文讓受困於經濟危機的西班牙充滿期待。
王岐山發稿最多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高層政要會選擇在出訪或重大會議之前,在國際媒體發表文章。由於話題一般都是與經貿相關,因此《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紙就成了中國領導人的「最愛」。
王岐山可稱得上在外媒發稿最多的中國領導人了。2008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岐山於5月16日、17日連番發文,在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分別發表署名文章《中美節能合作將是雙贏》以及《中國的知識產權戰略》。
2009年,他更是在外國報紙上刊發5篇文章。2009年5月11日,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在英國倫敦舉行。5月,在赴比利時參加第二次中歐高級經濟對話會、赴英國主持第二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之前,王岐山於5日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遙遠的鄰居》的署名文章,敦促中歐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應對經濟危機,提出了中國對中歐貿易的關切和訴求。
同年5月8日,王岐山還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發表文章《中英攜手應對危機》。《金融時報》評論版主編之一詹姆斯麥金托什當年5月12日在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稱,為了保證這篇文章的原汁原味,「我們沒有作任何改動,一個字都沒改。」
2011年,溫家寶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稱「中國已將限制價格上漲放在宏觀經濟調控的首位,並推出了一套有針對性的政策。這些政策已經奏效,我們有信心價格上漲將在今年得到有力控制。」
此前,2009年2月1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倫敦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主編巴伯的專訪,就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及其他問題回答了提問。
2007年5月17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互利共贏是中美經貿關係的目標,這種內在本質使得兩國的貿易聯繫強勁而充滿活力。這次撰文的背景是,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於5月22日至23日在華盛頓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美國財長保爾森將作為兩國元首特別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對話。
今年7月9日,在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召開前夕,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加強對話促進合作》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從2006年第一次戰略經濟對話至今,兩國的貿易額從2676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近5000億美元。實踐證明,中美經貿關係互利共贏,誰也離不開誰。
「報紙公關」展魅力
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郭惠民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外媒發表文章,表明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領導人越來越重視主動向外界發表自己的觀點,領導人本身更加自信,具有外交魅力。
外交學院副院長曲星表示,近年來,中國的領導人出訪、參與重大會議前,採用國外報紙傳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頻繁,比如在國外主流媒體上撰文,或者接受外國記者採訪刊登記錄。我國越來越重視積極應用公共外交。曲星指出,報紙的傳播面廣;具有高影響力的紙媒,比如英國的《金融時報》,讀者大部分是精英階層;此外,報紙的文字可以停留、轉載,對於受眾的影響力較為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