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中國從被動加入到主動參與,多邊外交推動建立新機制。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從南非的金磚國家會晤到俄羅斯的G20峰會,從吉爾吉斯斯坦的上合領導人會議到即將召開的印尼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沿著習近平「走出去」的足跡,可以看到中國在構築外交網絡中對多邊關係的重視。
中國參與了多個多邊外交合作機制,這其中既有聯合國、G20這樣的國際性組織,也有上合、APEC這樣的地區性組織,還有小多邊層面的金磚國家。中國和這些多邊組織是如何展開合作的?
不同多邊組織各有側重
社科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不同的多邊合作機制各有側重。
APEC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中國在22年前加入,走出了深度參與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合作的重要一步。
上合組織是首個在中國境內成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從安全經貿的「雙輪」逐漸擴展到更多領域。不久前習近平在訪問中亞時,提出了要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被認為會給上合注入新動力。
金磚國家最初是高盛公司提出的一個投資概念,現在已經成為新興市場國家之間最重要的合作機制。今年3月,習近平和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決定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並建立外匯儲備庫,有消息稱中國將為1000億美元的儲備基金貢獻410億美元。
G20打破了由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經濟治理的格局。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代表,一直呼籲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發言權。
中國是重量級「參與者」
許多觀察人士認為,在對待多邊外交的態度上,中國在不斷成長。不僅從被動加入到主動參與,還推動建立了新的多邊機制。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輿論把中國在一些多邊組織中的角色定位為「領導者」。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王帆對北青報記者說,中國不是領導者,而是重要的「參與者」。中國主動塑造多邊合作平台,但並非要「主導」,而是要進行國際協調。對於不同層級的多邊組織,中國不會「厚此薄彼」。中國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構想,協調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使得這些平台能發揮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