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財經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李嘉誠大騰挪:內地投資回報下滑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10-21]    我要評論

【文匯網訊】近三個月來,亞洲首富李嘉誠接連拋售香港與內地資產,引發了越來越多關於其「撤資」、「棄亞入歐」的傳聞。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從生產塑膠花起步,眼下掌控著市值接近萬億港元、業務遍及53個國家的商業王國。他的每一個決策,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從2013年年初嘗試出售服務式公寓,到將資產注入房地產信託,再到拋售中港兩地業務,並推動旗下業務拆分上市,李嘉誠和他的長和系,正試圖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進行又一輪的資本大騰挪。

事實上,近幾年來,李嘉誠的長和繫在歐洲市場投入的資金,已超過1500億港元,併購的資產橫跨基建、電訊、能源等業務。而在亞洲地區,如果其麾下的百佳超市、香港電燈與屈臣氏資產能如其所願地出售或分拆上市,套現的總金額也將接近1500億港元。

這種情況下,「撤資」的揣測,似乎更加顯得言之鑿鑿。面對潮水般的輿論,9月17日,超人甚至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稱這些出售行為不是撤資,而是商業上的決定,「長實和和黃相信,多年後都會屹立於香港」。

事實上,「是不是撤資」的問題,已經困擾了超人十幾年,每當被記者問到是否會減少在香港的投資或撤資,他的答案一直都是「不」。但在實際的商業運作之中,李嘉誠秉承的,始終是「在商言商、低買高賣」的商業邏輯。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2012年,李嘉誠旗下主要「多元化全球性業務平台」和記黃埔,歐洲業務貢獻的營業收入占比,已高達42%,香港業務則大幅下降至16%。而10年之前的2002年,這兩個數據分別為14%和43%。

在李嘉誠「棄亞入歐」的傳聞中,2013年3月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發生的工潮,往往被視為一個關鍵性事件。不過,如果將社會因素視為李嘉誠資產大騰挪背後的主要原因,似乎也偏頗。因為,一直以來,李嘉誠都極度擅長靈活處置和重組集團業務。而過去的20年間,在多元化的思路下,長和系也一直在剝離盈利黯淡的業務,並吸納富於前景的產業,而歐洲,一直是其佈局的重點。

一位投資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長和系近期的加速轉移,可能是出於兩個考慮:一是,亞洲和歐洲的資產價格存在套利空間,並且,中國內地的投資回報率較10年前已大幅下滑;二是,考慮到經濟活躍度與穩定度,投資海外資產,或許讓李超人更有安全感。

長和系「大撤退」

作為亞洲最富有的人,李嘉誠的投資遍佈多個民生領域,包括地產、電力、零售、電訊、港口等。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投資的風向標。最新的市場傳聞是,未來12至18個月內,李嘉誠有意分拆和黃旗下的屈臣氏,讓其在香港主板上市。

作為和黃投資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屈臣氏在和黃的整個資產淨值中占比高達30%,去年在和黃整個盈利貢獻中的占比達17%,是和黃系內收入占比最高、盈利占比第三的板塊。就屈臣氏去年的盈利表現看,如果它的市盈率達30倍,其市值可達2500億至3120億港元。相比之下,和黃當前的市值也僅是3960億港元。

眾所周知,「長和系」是李嘉誠旗下上市公司所構建的企業集團的總稱,集團核心為兩大上市旗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具體說來,「長江系」分別包括長江實業長江基建集團與長江生命科技;「和記系」則包括和記黃埔,和記電訊、和記港陸和電能實業。此外,長和系參股的港股公司還有TOM集團。眼下,長和繫上市公司的市值已逼近1萬億元。

不過,這些上市公司近來正頻頻面臨業務分拆或出售潮。今年7月21日,和黃發佈公告確認,正對旗下的百家超市進行策略性評估,以期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

百佳超市是屈臣氏的全資子公司,在香港、澳門和華南地區擁有店舖總數345間,2012年實現收益總額217億港元。外媒報道稱,百佳超市在香港佔據了近40%的市場份額,報價約40億美元,而有意收購它的買家包括華潤、黑石、德州太平洋、日本永旺超市等。

1個月後的8月24日,長江實業計劃出售其在上海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中心」的消息,又在市場傳播開來,該項目的報價在60億元人民幣。到了8月29日,上海寫字樓項目的傳聞還未退熱,長和系突然又宣佈拋售其在廣州的綜合購物商場「西城都薈廣場」,作價約30億港元。10月9日,長江實業再度將其在香港的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給置富產業信託。

與出售物業相應的是,李嘉誠放緩了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投資。據悉,2012年全年,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僅聯手在上海拿下了一塊總體量14萬平方米的住宅用地,今年前8個月內,也僅拿下南京的一幅地塊。

除了對地產的看淡,香港的公用事業,同樣不被長和系看好。今年9月27日,長和系下屬的電能實業也宣佈,將以股份合訂單位的形式分拆旗下港燈業務,集資40億至50億美元。

一位長期跟蹤長和系的人士表示,從產業上看,長和系選擇「拆分上市」的產業,大都是發展前景趨黯淡者,這些運作成熟、增長平緩,尤其擁有高現金流可以用來派息的業務,是最佳的上市融資工具。此外,業務拆分上市相較於出售較為柔和,長和系「出售」的業務,未來的盈利空間比「拆分」的業務,更加狹窄。

外界預計,一旦百佳、港燈和屈臣氏出售或分拆的計劃落實,李嘉誠可以在亞洲地區套現近1500億港元。屆時,長和繫在香港餘下的全資持有的項目,也僅剩酒店資產、部分零星的商場項目和地產發展項目。

對於長和系頻繁「撤退」的跡象,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此前確認,出售或減持資產純粹是資產負債表課題。據和黃年報,集團於2013年至2015年到期的債務總額達1267億港元,2015年將是還債的高峰期。隨著和黃的債務進入加息週期,李嘉誠希望通過出售或分拆資產為和黃大幅減債。此前,李嘉誠在接受部分香港媒體採訪時也提到,面對看不清的世界危機,尤其是美國減少買債後更加難測的投資環境,經營要很小心,集團「一定要全面減負債」。

不過,對於長和系「出售資產是為了減債」的說法,一些投資人卻並不認同。

亞歐「此消彼長」

儘管電能實業對外聲稱,籌備港燈上市純屬商業決策,而非撤資。但在不少投行人士看來,未來回報率的降低,很可能是李嘉誠分拆港燈的原因。據悉,香港政府正在討論「利潤管制協議」,市場預測2018年後,港燈可能會被香港政府調低准許回報率。屆時,其回報率可能由當前的10%調低至7%左右,盈利難以大幅增長。

地產投資的回報,同樣不甚令人滿意。長江實業財報顯示,2013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物業銷售收益38億港元,比2012年上半年實現的60億港元減少了22億港元。同樣,該集團在2012年實現物業收益100億港元,低於2011年的112億港元。

李嘉誠在年報中稱,「於內地,政府壓抑住宅樓價上漲之措施於2012年繼續對市場情緒有不利影響。」此外,和黃去年的年報顯示,其地產及酒店類業務中的租金收入,也較2011年下降1%,至38億港元。

事實上,除了李嘉誠外,今年密集拋售物業的開發商不在少數。以香港地區為例,年初,華人置業主席、富豪劉鑾雄高調拆售旗下位置優越的銅鑼灣一帶的商場和其他各處資產,套現逾70億港元;鷹君集團則拆售酒店套現100億港元,南豐集團也以近30億港元的價格,出售人流密集的旺角全幢商廈。此外,香港最大地產中介——中原集團的創始人施永青,也將自己持有物業的比例大幅降低到30%。

與地產業相比,零售業的回報率,近年來更是一路低迷。百佳超市的毛利僅為2%-3%,低得令人難以置信。租金與人力成本的上漲、盈利能力的下降,使百佳正逐漸變成一塊「雞肋」。而出售百佳,則可能為李嘉誠帶來超過300億港元的收入。

同樣地,儘管屈臣氏去年是和黃系中回報較高的板塊,但有分析師指出,零售業務的高增長期已過,屈臣氏未來每年的純利增長率可能只有個位數。如果將屈臣氏分拆,能使其獲得更好的估值。

總體而言,在內地,長和系主力拓展的地產投資,正遭到宏觀調控的阻擊,而其擅長的公用事業領域,缺乏進入的機會;在香港,經濟雖仍在增長,但增速已然放緩,一些行業更是面臨飽和,未來的空間有限。以零售和港口業為例,這兩個產業近年來受到內外需求不振、人力成本上升與行業競爭加劇等負面影響,要維持高增長,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和黃財報中也不難發現,其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盈利能力,近兩年均出現滑坡。

2010年,和黃中國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占比12%,貢獻的稅前利潤高達28%。兩年後的2012年,中國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為11%,稅前利潤卻猛降到了19%。2012年香港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占比,也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其所貢獻的稅前利潤,更是由30%猛降到16%。

另一組信息或許能從側面印證李嘉誠的選擇:近段時間來,多家香港上市公司計劃分拆旗下業務獨立上市。除了長和系外,新世界有意分拆新世界酒店;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向恆地悉數沽出私人及家族持有的中華煤氣,涉資28.84億港元;嘉裡建設亦申請分拆嘉裡物流上市。有業務分拆意向的公司,還包括眾安房地產、信義玻璃和利福國際。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今年3月,和黃旗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又爆發了嚴重的工潮,這或許讓李嘉誠在香港的投資更趨保守。「香港這種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的社會不滿情緒加劇,是促使李嘉誠出售香港資產的原因之一。」有評論人士稱。

實際上,從1991年至今的20多年間,李嘉誠已經歷過數次經濟環境的大起大落,其中包括亞洲金融危機、SARS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和兩年前爆發的歐債危機。其間,長和系雖在某些業務上大幅虧損,整體的盈利能力卻未受到嚴重影響。

數據顯示,1991-2011年的20年間,和記黃埔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1.01%,長江實業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4.48%。這是因為,李嘉誠極度擅長靈活處置和重組集團業務,在多元化的思路下,他善於剝離盈利黯淡的業務,吸納富於前景的產業;在此基礎上,他又十分重視尋求多維度的資金籌集渠道,以保持企業充足的現金儲備。此前,長和系曾有過多次將低回報資產出售套現的例子。

再來看看李嘉誠這次出售的部分資產: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的回報率僅為7%,陸家嘴寫字樓的租金回報僅約5%,而百佳超市的回報就更低了。從這個角度看,追求穩健收益的李嘉誠選擇套現,實屬情理之中。

而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出售,其香港業務占集團盈利的比重,則已由2010年的25%逐步下降至了16%。

20年1500億入歐

相比於內地與香港經濟的疲軟,漸漸復甦的歐洲,則正處於「遍地便宜貨」的階段——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經濟數據沒有繼續惡化的跡象。在很多人眼裡,此時購買各類擁有兩位數穩定回報的公用事業資產,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於是2013年以來,李嘉誠開始加速歐洲投資的力度。長和系先後通過旗下公司收購了愛爾蘭O2電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此外,新西蘭第二大廢物管理公司Enviro Waste,也被長和系收入囊中。僅今年上半年,李嘉誠就完成了總計249億港元的四宗海外收購。

在眾多收購目標中,英國的資產格外受到李嘉誠的青睞。早在2010年,李嘉誠旗下集團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手中購得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F Energy的電網資產。一年後,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又以24億英鎊買下了英國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Northum brian水務。2012年,李澤鉅繼續斥資6.45億英鎊,收購了英國天然氣公司威爾士和西部公用公司。

通過一系列收購,李嘉誠父子已經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著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以及近7%的供水市場。難怪英國媒體驚呼,李嘉誠父子「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對此,李嘉誠曾談及對英國「情有獨鍾」的原因。他指出,雖然英國加入了歐盟,但英鎊並未加入歐元區,因此貨幣的匯率比較穩定。

在整個歐洲市場,長和系近幾年投入的收購資金,已高達1500億港元,購買的資產包括基建、電訊、能源等。和黃財報顯示,2007年,歐洲業務只貢獻了和記黃埔11%的稅前利潤,但到2012年,歐洲業務已經猛增到34%,其中,英國境內的業務占比高達23%。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並非一蹴而就,其佈局的時間甚至長達20年。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長和系就收購了英國的移動電話業務和港口業務。

1990年前後,李澤鉅收購了英國「兔子」電訊公司;1994年,和黃又在英國創立了電訊公司Orange,該業務其後拓展到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泰國等市場。2000年,Orange被和黃以千億港元的天價出售給德國電訊巨頭曼內斯曼。

當然,在投資歐洲的初期,歐洲業務對和黃的盈利貢獻並不大,因此這部分收入未能引起外界過多注意。到2002年,歐洲業務的收入占比約為14%,盈利占比約為11%,而當時的香港地區,上述兩者的比例是43%及36%。

不過,隨著香港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加上2003年伊拉克戰爭令歐洲的資產價格下跌,和黃開始加快收購歐洲資產的步伐。公司先後在英國、意大利及瑞典等地區發展電訊業務,2003年時,和黃在歐洲地區的收入占比升至28%,比前一年上升了一倍。

其後,歐洲業務的比重不斷增加,到2007年時,歐洲地區的收入占比已達44%。就在同一年,李嘉誠將旗下的印度電信資產賣給沃達豐,進賬90億美元。然而,在長和系版圖中的越來越重要的歐洲業務,其盈利能力卻始終不及香港。尤其是歐債危機爆發後,歐洲資產的賺錢能力更為疲弱。

長和繫在歐洲多年的耕耘,似乎並沒有等來大豐收。畢竟,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有得也有失。將Orange賣給曼內斯曼、將印度電信資產賣給沃達豐,可以看作其投資歐洲過程中的兩大亮點,但早年挺進3G業務則成了他事業上的一個敗筆。這項投資直到2011年才結束近10年的虧損,實現盈利。

但眼下,李嘉誠「抄底」歐洲的願望,依然十分強烈。就在去年,和黃又分別斥資9億歐元、1.25億美元買回了奧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而隨著歐洲經濟的復甦,李嘉誠在歐洲播下的種子也逐漸結出果實。2012年,歐洲地區的盈利貢獻增至34%,遠高於香港。今年,和黃在歐洲的基礎設施、電信和零售業務的營業利潤,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如此勢頭,與香港市場的緩慢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李嘉誠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商業邏輯,但坊間有關他的「撤資」傳聞,依然甚囂塵上。而這,並非沒有緣由。

儘管,李嘉誠9月在香港表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絕不會將註冊地遷往別處,相信多年後仍會屹立於香港。但2013年年初,他也曾在長和系業績發佈會後表示,其多年前就發覺,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妒忌或其他原因(對他)不太高興,「雖然我做了好多對香港有益的事,但每多做一樣,就會有人認為多一樣生意是李嘉誠的,我不想這樣」。

「那時我便決定,香港的業務會一直發展,如有不喜歡或反對的聲音,便往外多作投資。」李嘉誠當時說。

      責任編輯:賀頓
李嘉誠90億港元拋售上海寫字樓      [2013-10-21]
李嘉誠東退西進 防房產泡沫破裂      [2013-10-12]
李嘉誠謀局20載 80年代末已進歐      [2013-10-04]
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澳被判巨額罰款      [2013-10-04]
李嘉誠公司澳洲被判逃稅遭罰7億      [2013-10-03]
傳屈臣氏將分拆上市 或集資780億      [2013-10-02]
李嘉誠斥資1.3億美元汕頭辦學      [2013-10-01]
李嘉誠擬拆售港燈套現305億      [2013-09-28]
李嘉誠澄清撤資傳聞:長實和黃絕不遷冊      [2013-09-17]
李嘉誠撤資中國連環計危機時出手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