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11·22」黃島爆炸事故陰霾尚未消除,一則百萬噸級乙烯項目將落子青島的消息又引來外界對青島的高度關注。
「項目截止到目前還沒通過國家的審批。」11月26日,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煉化)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其中,「項目」是指其規劃的「百萬噸級乙烯項目」。
早在今年4月8日,青島煉化發佈「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信息及徵求公眾意見和建議」的公告。公告稱,作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青島煉化擬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化工業園區內建設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目前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已初步編製完成。而項目位於青島煉化現有廠區東側和北側。
消息一出,引來各界關住。
「乙烯項目」再次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更將一向低調的青島煉化推向幕前。如今,隨著黃島「11·22」爆炸事故的發生,人們再次審視這一備受爭議的項目。
在外界,青島一直以「旅遊城市」聞名。然而,黃島「11·22」爆炸事故撕開了青島的另一面:龐大的化工產業。而青島煉化「百萬噸級乙烯項目」欲落地青島,更讓這座旅遊城市倍感糾結。
乙烯項目欲落子黃島
從黃島汽車站乘車向北,20餘分鐘後,達到膠州灣。青島煉化等眾多化工企業林立於此。
11月27日,青島煉化北門一路之隔,有一片空地被圈起,伸向膠州灣。該公司有關工作人員向記者確認,此為乙烯項目公示的建設位置。
早在4月8日,青島煉化發佈「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示信息及徵求公眾意見和建議」的公告。公告稱,青島煉化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擬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化工業園區內建設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目前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已初步編製完成。青島煉化一董姓工程師對此介紹,本項目在當月19日結束公示,其是利用煉油副產品液化石油氣(LPG)、乙烷、液化天然氣(LNG)副產品輕烴等為原料。
公開資料顯示,青島煉化於2008年6月建成投產,總投資126億元,是我國批准建設的第一個單系列千萬噸級煉油項目。該工程師進一步解釋,百萬噸乙烯項目則是在此基礎上投資建設。公示內容表明,該項目總佔地面積194.72公頃,總投資187.9億元,其中環保投資20.28億元,建設週期為3年。
11月底,記者在該石化工業園瞭解到,區域內除聚集著青島煉化、麗東化工等化工企業外,青島培育的海爾、海信、澳柯瑪等知名品牌及上汽五菱、漢纜等企業均駐紮於此。青島煉化內部人士江陽(化名)向記者介紹,青島為爭取這一項目,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便在積極努力,歷程頗為艱難。
一組公開數據顯示,預計到2015年,國內乙烯能力將達2556萬噸/年,當量需求為3880萬噸,自給率約為65%。2015年山東省乙烯當量消費量將超過400萬噸,而目前山東省僅有乙烯生產能力85萬噸/年。江陽介紹,這意味著乙烯項目產品的巨大市場空缺,按照石化行業定額測算,該項目可直接安排就業崗位上千個。而所生產的塑料產品,可解決區域內家電、汽車企業和塑料加工企業的原料需求。
安全之憂
青島因此還會再有藍天嗎?膠州灣還能吃到海鮮嗎……在乙烯項目公示之初,與青島煉化的低調相比,青島居民對該項目則有不少擔憂,並發生市民集體抗議。「11·22」爆炸事故讓當地居民再度審視該項目,批評聲、反對聲更為激烈。
青島市野生動物救助協會副會長張世平對記者表示,針對每一項化工項目,無不擔心其在生產過程中出現「跑、冒、滴、漏」等情況。 在他印象中,對任何化工項目,直觀的印象就是無法迴避對當地水、空氣的污染。該項目與青島中心市區直線距離十多公里,冬天常常刮西北風,項目所產生的污染空氣將直接覆蓋青島。市民劉強(化名)說,今年4月,青島市民代表曾直接向青島煉化方面發出反對聲音。按照青島煉化的答覆,其每年30萬噸液化氣要靠17000輛(次)「危化車」向外運輸,為消化自身的產出和過剩產能,乙烯項目醞釀誕生。更有多名當地居民透露,煉油的產業鏈開始著力往以「塑料」物料為主體的化工產業鏈順延,但青島煉化這一產業順延、配套所帶來的危險,並不完全是乙烯生產自身的危險,更重要的是產業格局的危險。上述居民頗為擔憂地說,即使青島煉化自身的環保在可控範圍,以其乙烯原料為龍頭的中小塑化產品加工企業,會在青島周邊乃至整個半島蓬勃發展,它們能否可控,顯然是更大的問題。
張世平坦言,黃島及其周邊遍佈濕地,是青島的主要濕地區域,每年有大量野生動物、遷徙鳥類在此休憩、繁衍,而隨著更多化工產業鏈的延伸、佈局,將輻射惡化整個半島產業群,也將破壞其整個原本完善的生態體系。
記者注意到,乙烯對人的「健康危害」一欄中明確表明,其具有較強的麻醉作用,長期接觸,可引起頭昏、全身不適、乏力、思維不集中,對水體、土壤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對於上述質疑,青島煉化則表達著不同的聲音。
「民眾還是在用上世紀的化工印象來看待現在的化工項目。」江陽告訴記者,如今煉油等項目早已脫離了低層次階段,既不同於大連等地的化工產業,更不同於地方小化工。以青島煉油而言,擁有1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廢水實現100%回收利用,一年廢氣排放量僅相當於200輛轎車一年的排放量。
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費維揚在青島當地媒體發文稱,我國大部分乙烯裝置都以石腦油為原料,成本高、收率低、來源有限,已成為我國乙烯工業發展的瓶頸。而規劃中青島煉化百萬噸級乙烯項目可以通過深化利用青島煉化副產品液化石油氣及干氣中乙烷資源,優化整合青島液化天然氣(LNG)項目乙烷、丙烷資源及中國石化周邊企業液化氣資源,為本項目提供充足的輕質原料。
費維揚認為,黃島區域內如海爾、海信等一大批家電、汽車、電纜和塑料加工企業,對優質聚烯烴塑料原料的需求,青島煉化百萬噸級乙烯項目的建設對完善區域產業鏈、帶動青島市乃至山東省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起到帶動作用。
江陽對此同樣認為,此項目具有原料最輕、乙烯收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等明顯優勢。其煉油項目與乙烯項目是為互補關係,排放物相互利用,如煉油排放2個污染物,乙烯排放10個污染物,利用其互補關係產生的排放物則是8個,並不是12個。他算了這樣一筆賬:以石腦油為原料的乙烯項目相比,可望提高雙烯收率約15%,降低能耗約10%。他坦言,該項目建成後將左右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對國內化工產業未來發展具有一定的示範效益。
化工擴張
「爆炸事故發生後,青島化工產業受其影響如何,目前還不明朗。」12月5日,當地一政府官員告訴記者。
上述官員介紹,青島目前的化工佈局是時任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的「力作」,其在任期間大力招商、推動青島化工企業落戶。公開資料表明,2004年,青島市在黃島區劃出黃島區國際物流貿易服務片區和黃島區重石化工業片區,2006年,由中石化、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出資設立的青島煉化公司千萬噸級「青島大煉油」工程開工建設,2008年投產。
在此基礎上,青島正式拉開了石化產業的大幕。2008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擬定《青島市石化基地產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到「化工企業多位於老市區,佈局不合理,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新的區域佈局上,「規劃」介紹,欲將黃島部分區域規劃為石化基地,民營煉化廠紛紛落戶黃島石化區。記者獲悉,當前當地政府已在黃島規劃一定區域,針對韓國、日本等外資化工企業進行招商引資。
毫無疑問,石油行業是「賺錢快」的行業之一。見效時間快,利潤高,一個項目落地之後,很快可以給地方帶來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稅收。其在地處青島的黃島受寵也是一種必然。來自當地媒體公開報道,2013年,山東青島前三季度共完成工業總產值5723億元,其中石化產業鏈涉及的集聚區產值接近900億元。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石油行業屬於最賺錢的行業之一,這使得各個城市都在競相爭搶包括PX在內的項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介紹,黃島位於環渤海地區,地處膠州灣,擁有深水港,同時能在冬天保持水運暢通。在他看來,這也是石化資本蜂擁而至的一個因素。
而來自公開資料顯示,黃島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相距僅2.26海里。
化工之惑
然而,在外界看來,青島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旅遊城市。2012年,青島榮獲中國十大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青年最愛旅遊城市和中國最動感休閒城市等稱號。青島政府網站公開資料顯示,青島逐步形成了港口、開放、品牌、旅遊、海洋科技和奧運城市的鮮明特色。其中,2012年,青島接待國內外遊客5717.5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12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07.58億元。而青島當年的生產總值為7302.1億元。
青島煉化相關負責人認為,青島化工項目與其旅遊經濟、海洋經濟並不矛盾。公開資料介紹,在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青島被定位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龍頭城市、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城市。2012年,青島海洋經濟增加值1114.4億元,增長19.9%,占GDP比重為15.3%。該負責人介紹,青島目前形成的七大工業產業基地中,便包括石化化工,而作為地處黃島的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國內重要的安全環保型石化基地。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國內乙烯項目佈局主要考慮石油產地、便於運輸儲存等因素。對於環渤海地區,由於地處北方,乙烯項目建設要選擇深水港,以保持冬天水運暢通,地處膠州灣的青島便是不二選擇。
然而,在青島大上化工項目的同時,當地民眾的抗議亦是此起彼伏。青島市野生動物救助協會副會長張世平告訴記者,青島是個療養避暑勝地,「碧海、藍天、紅瓦、綠樹」是青島的標誌,而百萬噸乙烯項目可能會改變青島在外界的形象,對青島旅遊帶來打擊,「這應該是一筆最清楚的賬」。記者獲悉,麗東化工作為當地標誌性化工企業,在其規劃建設時,遭到了當地居民長時間抗議,並發生了暴力衝突。最終,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不僅如此,在青島化工產業迅速擴張中,當地居民的抗爭亦一路「相伴」,但仍未能迎來其所希望的改變。早在2009年的一份官方資料顯示,僅在青島黃島石化區內共有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19家,其中生產企業2家、存儲企業8家、經營企業1家、液氨使用企業4家、在建企業4家;擁有油庫5座,總存儲能力達840萬立方米;危化品碼頭7座,年吞吐能力5300萬噸。
「11·22」爆炸事故後,當地居民遠離化工園區的願望更加迫切,開始向當地政府請願搬遷。居民的系列舉動讓青島市民生存之困與石化環境隱憂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
山東一不具姓名的海洋經濟專家表示,渤海、黃海沿岸化工產業雲集,同質化嚴重,大型化工企業在地域選擇上佔據了主動權,而開發區為了加大力度引入項目,必然會以犧牲生態環保為代價,與青島沿海旅遊城市的定位相悖,也走向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反面。瀋陽化工大學副教授李慶祿對此表達了同樣觀點。在他看來,化工產業發展需要大量水資源,而且沿海城市便於產品運輸等,非常適合化工企業的要求,在當地政府追求經濟效益的誘惑下,形成了目前化工企業遍佈沿海、沿江等水資源豐富地區的局面。
「『11·22』爆炸事故將對該乙烯項目產生多大影響,目前還待進一步具體評估。」青島煉化前述負責人說。
但李慶祿坦言,青島目前的化工產業應該停止繼續擴張的腳步,重新反思。他分析稱,青島當前整體化工佈局混亂,規劃不科學、不清晰。每個地方的化工佈局應該以居民安全為基本要求,化工產業應與居民區嚴格分離,顯然,青島沒有做到。
「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爆炸事故發佈會上,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介紹,黃島地下輸油管道密集,佈局擁擠。但他認為,管道距離居民小區符合國家「30米」的新規。
2009年8月1日起,山東省施行的《山東省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辦法》第十二條進一步明確規定,設計和建設管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埋地石油管道與居民區的安全距離不得少於15米,天然氣、成品油管道與居民區的安全距離不得少於30米;(二)地面敷設或者架空敷設石油管道與居民區的安全距離不得少於30米,天然氣、成品油管道與居民區的安全距離不得少於60米。
李慶祿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化工企業佈局基本指導思想是與居民必須分開,並不是「相距30米」那樣簡單。更為重要的是,絕對不允許各種管道交叉及近距離平行安裝。如此安裝,相當於在一枚炸彈旁邊又放了一枚炸彈。
李慶祿分析稱,山東石化基地、企業大都是在改革開放後建設投產,當時為了降低成本、要效益,主要採取「集中」建設,致使各地管道佈局密集,在淄博、濰坊、東營等石油化工基地普遍存在。
「長遠來看,作為旅遊城市的青島,上馬乙烯項目最終將得不償失。」他說。
|